最近頻頻出現(xiàn)高溫天氣,大汗淋漓后喝水也變得“海量”,。但是,,最近微博的一條熱搜“每天喝4升水可能會中毒”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條熱搜是源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項提示:“每天飲用超過4升水可能會中毒,導致大腦功能受損甚至死亡,?!爆F(xiàn)在是夏季,酷暑難耐,,補水是人人都需要的,。喝水真的會中毒嗎,?我們還能不能愉快地喝水呢?如何喝水更健康呢,?
過多的水如果無法被腎臟代謝
就會導致低鈉血癥
我們知道,,人體內(nèi)60%以上都是水,這些水對我們無比重要,,能運輸體內(nèi)所需要的物質(zhì),,也是各種生化反應的載體,比如出汗,、排泄,、呼氣等。
但是,,如果喝水又多又快也可能帶來危險,。對一個健康成年人而言,如果短時間內(nèi)喝過多的水,,不僅不會讓你變得更健康,,還可能會有危害。
為什么呢,?主要跟我們的腎臟代謝有關,。
健康的腎臟在正常狀態(tài)下每小時可以排出800-1000毫升的水(尿液),因此在這個程度內(nèi)攝入水分,,腎臟“表示毫無壓力”,。但如果在短時間內(nèi)突然飲用了巨量的水,腎臟來不及排出,,那些多余的水就會大量進入細胞,,導致低鈉血癥。
低鈉血癥,,就是血液中的鹽分不足,,具體表現(xiàn)是血液中鈉的濃度低于135毫摩爾/升(正常為135-145毫摩爾/升)。血液中鹽分減少,,會使細胞變得“更加吸水”,,一個個膨脹成球,這對大腦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會導致腦水腫,、大腦膨脹,進而導致腦組織受損,,突發(fā)昏迷,、呼吸抑制、腦疝,,甚至死亡,。
水中毒事件
在國內(nèi)外都時有發(fā)生
曾有一位28歲的加利福尼亞女性在一場喝水大賽中,3個小時內(nèi)喝了大約6升水,,之后出現(xiàn)異常嘔吐,、爆炸性的頭痛,并最終死亡,。
在我國,,水中毒的案例也不少見,甚至還有導致死亡的,。比如,,有一位37歲男性,住院期間到洗手間自來水管處大量飲用自來水,,被發(fā)現(xiàn)時病人意識模糊,、腹部膨隆、四肢震顫,、噴射性嘔吐,。
還有一位44歲的女性患者,在例行婦科彩超檢查前30分鐘內(nèi)飲用約3000毫升水后發(fā)生急性中毒,,短時間內(nèi)迅速出現(xiàn)頭痛,主要位于后枕部,呈持續(xù)性,性質(zhì)不清,;伴惡心、嘔吐后送醫(yī)院搶救,。
所以,,大量飲水引起的中毒需要大家重視,關鍵是注意不要短時間內(nèi)大量飲水,。當然,,一般人也不會這樣喝水,因此發(fā)生中毒的可能性還是很低的,,大家也不用過于恐慌,。
每日喝水量并非固定不變
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隨時調(diào)整
我國的膳食指南建議,成年男士每天飲水1700毫升,,成年女士每天飲水1500毫升,。當然,這個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調(diào)整,。比如如果運動比較多,流汗多,,就可以多喝,;若是進入炎熱的夏季,還需根據(jù)勞動強度和出汗程度適當增加,。
很多人想問,,每天應該喝幾杯呢,?一直有說法說每天要喝八杯水。其實,,具體幾杯,,那還得看使用杯子的容量大小。一般我們喝水的普通杯子都是200-300毫升,,所以一般是6-8杯,。
當然,每個人的杯子容量都是不一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據(jù)自己杯子的容量大小,,簡單換算,并不用苛求必須達到8杯,。
水只是搬運工
本身不是營養(yǎng)來源
喝多少水大家大致了解了,,但有人還是會糾結喝什么樣的水比較好。市場上的水種類很多,,白開水,、礦泉水、礦物質(zhì)水,、純凈水,,甚至還有磁化水、氫化水,、富氧水等,,讓人眼花繚亂。
其實,,喝水的根本目的是滿足機體對水的需求,。水說白了主要就是體內(nèi)營養(yǎng)物質(zhì)和代謝廢物的搬運工,它只是一個載體,,無論你喝什么水都不可能把它當做營養(yǎng)來源,,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因此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水都可以安全放心地飲用,,不存在“哪種水更健康”的問題,,大家完全不用為了喝什么水而糾結。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燒開后的涼白開就是非常好的選擇,,礦泉水、純凈水也都可以,,至于富氫水,、富氧水、磁化水、小分子團水……這些所謂的功能水,,就不太靠譜了,。這些吹上天的水不會讓你更健康,只會讓你掏更多冤枉錢,。
如何喝水更健康,?
除了上面提到了喝水應該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適量飲用,。還要注意少量多次喝水。對于絕大部分健康成人來說,,只要依據(jù)是否口渴來進行飲水,,就可以充分滿足所需水分攝入。當然,,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主動喝,,少量多次地喝,尤其是老年人的感覺變得不再那么敏銳,,更需要及時主動地補充水,。一般來說,早晨起床要喝一杯水,,晚上睡前盡量不要喝太多水,,以免頻繁起夜。一些慢性病患者注意多喝水,。比如,,泌尿系結石、高尿酸血癥,、痛風,、糖尿病患者應多喝水,能降低疾病風險,。
(編輯: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