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壤塘:這所小學不再“滿高原找學生”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單鵬 安源2023-08-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長大之后我想回來當一名老師,因為這里的學校我覺得特別好,,我也想當一名跟這里老師一樣好的老師,?!?2歲的德斯?jié)嵤撬拇ò沃萑捞量h寄宿制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在年級名

“長大之后我想回來當一名老師,,因為這里的學校我覺得特別好,,我也想當一名跟這里老師一樣好的老師,。”12歲的德斯?jié)嵤撬拇ò沃萑捞量h寄宿制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在年級名列前茅,,尤其喜愛數(shù)學。談及未來,,她希望幫助更多牧區(qū)孩子感受數(shù)學的魅力,。

2017年8月,,壤塘縣寄宿制小學在杜柯河的環(huán)抱中拔地而起,。壤塘縣拿出縣城黃金地段,投入1.3億元(人民幣,,下同)修建了這所小學,。同年9月,壤塘縣11個鄉(xiāng)鎮(zhèn)4年級至6年級學生前來求學,、生活,。

四川壤塘:這所小學不再“滿高原找學生”

圖為四川阿壩州壤塘縣寄宿制小學(無人機拍攝)。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5年前,,二間拉姆把女兒德斯?jié)嵥蛠碜x書,。“希望女兒有出息,有能力幫助他人,?!倍g拉姆說,她家在壤塘縣吾伊鄉(xiāng)松德村,,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種地養(yǎng)牛,照顧讀幼兒園的兒子,。

壤塘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大渡河上游,屬半農(nóng)半牧區(qū),,常住人口約4.5萬人,。壤塘縣于1958年建縣,曾經(jīng)長期是國家級貧困縣,。經(jīng)過持續(xù)不懈努力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2020年2月壤塘退出貧困縣序列。為徹底擺脫貧困“基因”,,近年來壤塘不遺余力加碼教育,,教育占民生投入超20%,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6%,。

“做夢都沒想過有這么好的學校,。家長主動把孩子送來讀書,我們不再滿高原找學生,?!睍r至今日,該校校長色準依然感慨萬分,。

如今,,該校6個年級有近2900名學生一邊住校,一邊讀書,。這種模式整合了教育資源,,提升了辦學條件,又解決了接送難題,。

四川壤塘:這所小學不再“滿高原找學生”

5月17日,,四川阿壩州壤塘縣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在操場跳繩。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據(jù)了解,,該校絕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是農(nóng)牧民,,沒有條件每天跋涉數(shù)十公里接送孩子上下學。孩子在校住宿,,他們才能放心地外出勞作,。而教育改變命運,,也成為他們愈發(fā)清晰的共識。

假期來臨前,,記者曾到該校探訪,。教學樓、籃球場,、足球場,、學生食堂和公寓,都是醒目的彩虹顏色,。繞過一個巨大的雛鷹塑像進入教學樓,,瑯瑯書聲從教室傳出。樓梯和走廊的墻上,,掛滿了書法,、素描、唐卡等學生習作,。抱著籃球飛奔而過的學生們,,笑臉純真,熱情地與記者打招呼,。

音樂老師出身的色準校長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壤塘縣城關小學(壤塘縣寄宿制小學前身)只有一臺經(jīng)常壞的腳踏風琴,。而現(xiàn)在,,每間音樂教室都配有一架鋼琴。

記者看到,,每間教室都配有智慧黑板,,黑板中間區(qū)域是一塊電子屏幕。它是學生們觀察外部世界的窗戶——老師在課堂上展示航天,、大海等高原上看不到的新鮮事物,。

四川壤塘:這所小學不再“滿高原找學生”

5月18日,四川阿壩州壤塘縣寄宿制學校學生在科學課做實驗,。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除了開設藏文,、語文、數(shù)學,、科學等課程,,學校還注重開發(fā)學生的藝術和體育天賦,。學期間,,學生每周四下午根據(jù)興趣參加少年宮活動,有藏文書法,、漢文書法,、藏羌戲曲,、民族舞、籃球等30余個項目可供選擇,。舞蹈老師康青措在學校指導舞蹈班已兩年多,,發(fā)掘了不少適合跳舞的好苗子。她鼓勵孩子們不要放棄舞蹈,,努力把愛好變成今后的職業(yè),。

四川壤塘:這所小學不再“滿高原找學生”

5月18日,四川阿壩州壤塘縣寄宿制學校學生參加舞蹈班,。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隨著適齡兒童人數(shù)一再增長,,壤塘計劃再建一所小學。壤塘縣委書記,、壤塘縣人民政府縣長王甲向記者展示了施工效果圖,。建學校需投入2億元,這對每年財政收入僅2900多萬元的壤塘是不小的壓力,,但王甲認為,,教育終將決定壤塘未來的出路。

(編輯:映雪


四川壤塘:這所小學不再“滿高原找學生”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