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數(shù)量激增背后的喜與憂

  來源:新華網記者 吳振東 羅爭光 崔靜2017-03-3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10年:1087人;2014年:22660人,;2016年,104538人——幾何級的增長,,顯示的是過去7年間通過書面或網絡途徑在我國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的志愿者人數(shù),。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愿,、無償”捐獻能用的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xù),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主動選擇,。
生命的饋贈——我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數(shù)量激增背后的喜與憂

這是新華社與中國器官移植發(fā)展基金會聯(lián)合推出的“讓生命走得更遠”主題海報,。制圖:新華社記者李賀

2010年:1087人;2014年:22660人,;2016年,,104538人——幾何級的增長,顯示的是過去7年間通過書面或網絡途徑在我國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的志愿者人數(shù),。

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愿、無償”捐獻能用的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xù),,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主動選擇。然而,,器官捐獻,,這項在21世紀才在我國起步的事業(yè),,發(fā)展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從1000到10萬 器官捐獻志愿登記7年增長近百倍

今年34歲的姚銀淵是一名大學生村官。2014年9月,,他的病情已發(fā)展到肝硬化晚期,,必須進行肝移植手術,。幸運的是,一位器官捐獻者挽回了他的生命,。

“不能忘記,,當我們迎接涅槃重生的時候,意味著有一個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有一個家庭正為親人的離去悲痛欲絕,。我們的生命不只屬于自己,也承載著另一個陌生的生命,、另一個家庭的祝福,。”姚銀淵說,。

來自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6年底,通過書面或網絡途徑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的志愿者人數(shù)累計為169860人,,僅2016年一年,,就有10萬余人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比2010年增長約100倍,。

“器官捐獻登記情況可以反映出社會對這項工作的接受和支持程度,,可以說器官捐獻從零起步,逐步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敝袊梭w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峰忠說。

在志愿者捐獻登記數(shù)量激增的同時,,實際捐獻數(shù)量也明顯增加,。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實現(xiàn)逝世后器官捐獻9996例,,捐獻器官27613個。其中,,2016年實現(xiàn)捐獻4080例,,捐獻器官11296個,實際捐獻數(shù)量比2015年度增加47.5%,。

在侯峰忠看來,,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與實際捐獻數(shù)量雙增長的背后,是人體器官捐獻政策制度的逐步建立,、機構隊伍的逐漸壯大,,這些助推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guī)范化軌道,。

2016年5月,,我國建立了多部門協(xié)作的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將器官轉運環(huán)節(jié)對器官移植患者的質量安全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公開透明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過程,,讓更多心有善念的人增強了信心,也贏得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積極評價,。

供需比約1:30 器官短缺緣由何在,?

盡管我國公民逝世后人體器官捐獻百萬人口捐獻率已從2010年的0.03上升到2016年的2.98,增長近100倍,,但考慮到13億人的人口基數(shù),,我國的器官捐獻率仍然較低,在世界上處于中下水平,。

據(jù)估計,,我國每年大約有30萬的器官衰竭患者需要進行器官移植,而每年實現(xiàn)的器官移植手術只有1萬多例,,從約1:30的供需比來看,,器官短缺依然嚴重,很多生命仍在苦苦等待,。

侯峰忠認為,,除受傳統(tǒng)觀念束縛外,器官捐獻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公眾對器官捐獻的認知程度不夠,?!捌鞴倬璜I與遺體捐獻是不是一回事?”“登記捐獻是否意味著必然捐獻,?”“器官捐獻是生前行為還是逝后行為,?”……關于器官捐獻的一些基本知識,許多人并不清楚,。

由中國器官移植發(fā)展基金會,、螞蟻金服公益等單位聯(lián)合發(fā)起的器官捐獻公眾意愿調查結果顯示,83%的參與調查者愿意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56%的人不愿登記成為志愿者的原因是“不知道在哪登記或手續(xù)太繁瑣”,。

一些業(yè)內人士表示,盡管官方開通了網絡,、手機等器官捐獻志愿登記渠道,,但公眾知曉程度不高,反映出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科普宣傳力度不夠,,也暴露出各地器官捐獻與移植系統(tǒng)普遍存在的服務能力不足,、管理體系滯后等現(xiàn)實困境。

在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看來,國家層面緬懷,、激勵機制的缺失,也是器官捐獻工作推廣過程中面臨的一大問題,?!皣覍用嫔形丛O立緬懷紀念園地,包括捐獻遺體的運送,、捐獻器官后遺體的火化,、捐獻者家屬的撫恤、捐獻者的殯葬安置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捐獻器官的積極性,。”他說,。

澄清模糊認知 讓更多人加入志愿捐獻隊伍

史鐵生,、姚貝娜……近年來,許許多多有名或無名的人自愿身后捐獻器官或遺體,。2013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提出“鼓勵黨員,、干部去世后捐獻器官或遺體”。然而,,要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項人間大愛的接續(xù)傳遞中,,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器官移植發(fā)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海波認為,,提高器官捐獻率的首要任務是普及捐獻理念,,澄清公眾對器官捐獻的模糊認知。在他看來,,認為“登記了就要捐獻”,,就是器官捐獻登記的一大“攔路虎”。他明確表示,,登記捐獻與實際捐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事實上,每100個逝世的人中,,只有1人才有可能符合捐獻的醫(yī)學條件,。

“登記捐獻僅僅是一種意愿、一種態(tài)度,。只有當生命不可挽救時,,才會達到潛在捐獻狀態(tài),而潛在捐獻者最終能否捐獻,需要由醫(yī)學專家評估后決定,?!焙罘逯艺f。

捐獻是否需要親屬同意,,是很多人顧慮的問題,。侯峰忠表示,目前各地對此規(guī)定不同,,志愿者登記時原則上需要征求直系親屬意見,,得到家人的支持。實際捐獻時需要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直系親屬書面簽字同意。

與西方國家用了三四十年建立起人體器官捐獻,、獲取,、保存、運輸,、分配,、移植等一整套體系相比,我國的器官捐獻登記與移植事業(yè)還處于起步期,。王海波說,,進一步提高這一體系的公平和效率,是幫助公眾建立信任,,推動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關鍵,。

“公眾對器官捐獻的質量和效率、捐獻者和家屬權益的保障,、信息的公開透明等都有很高要求,,必須建立與實際工作需要相匹配的機構和隊伍?!焙罘逯姨岢?,要加強國家和省級器官捐獻管理機構的建設,壯大器官捐獻工作隊伍,,建立真正獨立于醫(yī)院之外的第三方的器官捐獻體系,,確保器官捐獻工作陽光、公正,、高效開展,。

我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數(shù)量7年增長近百倍

新華社上海3月31日電(記者 吳振東)記者31日從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獲悉,2016年,,我國登記捐獻遺體和器官的志愿人數(shù)達104538人,,與2010年的1087人相比,增長近100倍。

從登記區(qū)域看,,全國31個省區(qū)市都有志愿登記,,湖北、江蘇,、上海,、廣東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登記人數(shù)較多;從登記年齡看,,由于志愿登記要求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登記者以中青年居多,,約占60%以上,,60歲以上老年人約占20%;從職業(yè)來看,,各行各業(yè)各層次都有,。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中國器官移植發(fā)展基金會31日在上海舉行2017年全國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暨宣傳普及活動,,旨在緬懷紀念平凡而高尚的人體器官捐獻者,,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的理念。

我國于2010年3月啟動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公眾的積極響應,。中國器官移植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表示,目前我國器官捐獻工作仍處于“新生兒”階段,,各地發(fā)展不平衡,,下一步還需要不斷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和建章立制工作,,加強信息化建設,,相關部門也會出臺更多支持政策,逐步構建“陽光,、公正,、高效”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

別讓器官捐獻卡在“后顧之憂”上

新華社記者 羅爭光,、崔靜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重慶一個小生命僅僅存活了33個小時,,腎臟卻挽救了一名女士;安徽7歲的“她”捐出器官,,河北7歲的“他”重獲新生……一個個案例溫暖人心,,但低器官捐獻率的現(xiàn)實卻表明,只有消除捐獻者諸多“后顧之憂”,,才能挽救更多瀕危生命,。

我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而每年器官移植數(shù)量僅約1萬例。巨大供給缺口的背后,,除了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束縛,,“醫(yī)學之外”的細節(jié)成為不容忽視的障礙。

首先,,器官捐獻者和受捐者的隱私應得到充分尊重,。按照國際慣例,對器官捐獻者,、受捐者實行“雙盲”制度,,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杜絕器官買賣,并避免雙方受到不必要的壓力和騷擾,。但據(jù)報道,,有捐贈者家庭被人質疑“買賣器官”,也有明星去世并捐贈角膜后信息被漫天炒作,,捐受雙方家庭不勝其擾,。關注器官捐獻,絕不是“窺探隱私”,。

其次,,在供求嚴重失衡的情況下,緊缺的器官供體資源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一直是人們對器官捐獻的關切之一。為確保有限且珍貴的捐獻器官被合理分配利用,,2013年8月,,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制定《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guī)定(試行)》,旨在最大限度排除人為干預,。未來,,在嚴格保守捐贈人隱私的前提下,諸如供體數(shù)量,、類型等諸多信息,,應當進一步公開透明,便于社會監(jiān)督,。

愛不是單向的,,受捐者要常懷感恩之心,社會也應當給予器官捐獻者家庭更多的關愛和幫助,。對于捐獻者家庭,,是否應當在設立專項器官捐獻基金的同時,建立長效機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不要讓捐獻者家庭獻出大愛卻添新愁,。

作為一項代表著現(xiàn)代文明和先進生命觀念的社會公益事業(yè),,人體器官捐獻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機制的完善到觀念的轉變,,都非一日之功,。期待全社會共同關注并盡力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讓生命接力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編輯:雨潤)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