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散文集《從心底打撈出來的時光》有感
文/李志能
二十多年前,在貴陽市參加“中外散文詩研討筆會”,,有幸結(jié)識來自北京的軍旅作家王培靜先生,也讓我更有幸,,能更多的讀到他那默默地訴說著故鄉(xiāng)往事,,訴說著他那難以忘記軍旅生涯的情懷,訴說著陽光般的心境,,訴說著幸福人生的多部小小說作品集,,近期,又收到了他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從心底打撈出來的時光》,,這讓我抑制不住要先睹為快的心情,,賡即放下手中的雜事,一氣呵成,,認真地拜讀完這本散文集,,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我自己也愛好散文寫作,,還以此為職業(yè),;但和王培靜的散文作品相比,自愧不如,。他的散文給我的感覺是真正的接地氣,,源自生活,語言質(zhì)樸而意境清純,,是“原生態(tài)”的作品,,非我那種從書齋到書齋的散文所能比擬的,。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在故鄉(xiāng)的鄉(xiāng)村生活中選材
文學來源于生活,,散文的“意”,也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之中,。我們要想獲得其散文的“意”,,那就必須在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感受,、深入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憑著鮮明的感受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從平凡,、平常、平淡的生活之中,,挖掘出生活的美,,做到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王培靜先生很擅長從故鄉(xiāng)的鄉(xiāng)村生活中選材,,并提煉出不同于別的作品的“意”出來。王培靜的散文特別是一些寫景狀物的散文,,或者是在敘事散文中的寫景段落,,都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這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所說過的那樣:“凡文以意為主,?!薄?
在王培靜先生散文集的諸輯之中,,我個人比較看重《看場》《尋找沉在江底的家園》《看戲》《全家?!贰锻倒稀贰锻瑢W會》《吃豆腐》《又聞槐花香》《初中生活》《錢這狗東西》《打工歲月》等篇章,我想:這也應(yīng)該是王培靜比較喜歡的文章,,否則,,他不會用那樣多的篇幅來敘述這些陳年往事。
對于一個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的農(nóng)家子弟來說,,故鄉(xiāng)是出生地,,是成長的搖籃,是牽腸掛肚,,夢縈魂牽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的快樂和說不清,道不明的酸甜苦辣,。在《懷念生命中的一只鳥》的開篇,,作者即表明自己對故鄉(xiāng)的理解:“小時候生活在農(nóng)村,,那是我十一二歲時候的事情。那是一個夏天,,應(yīng)該是星期六或星期日,,由于天熱,我到下午時才出門,,沒有找到伙伴,,挎著籃子自己獨自上了東山,爬到半山腰,,我開始蹲下割草,,割了一會兒,就出了一身汗,,找了個樹蔭歇一會,。”王培靜通過對故鄉(xiāng)村莊生活環(huán)境的緩緩敘述,,將讀者帶進了他所營造的濃濃的鄉(xiāng)愁之中,。并以其特殊的敏感,發(fā)出這樣令人哀婉,、令人震撼的敘述,。
王培靜不僅給我們描述故鄉(xiāng)村莊貧瘠的環(huán)境、窮困的生活,,也給我們描述了故鄉(xiāng)村莊人的堅韌與奮斗:
在他的《初中生活》中:“我們村到閆莊上初中的同學共有三十多人,,春節(jié)過后有些暖意了,早晨上學的路上,,我們會到村南誰家的菜園里,薅出一把剛出苗的韭菜塞進嘴里解解饞,,看男同學去薅菜,,女同學也偷薅,女同學薅了韭菜不像男同學一下子就狼吞虎咽吃完,,而是裝進兜里,,慢慢地品味,能吃上一路了,?!闭窃谶@樣一個村莊,才養(yǎng)育了他吃苦耐勞的秉性,,養(yǎng)育了他發(fā)憤讀書,,走出窮鄉(xiāng)僻壤的頑強毅力。
人們常說,,“揮不去的是鄉(xiāng)愁,,回不去的是故鄉(xiāng),。”就在這淡淡鄉(xiāng)愁的敘述之中,,王培靜流露出來的是對故鄉(xiāng)銘刻在心的深情,,傳遞出來的是激人奮進的正能量。
我個人不喜歡散文界那種以展示苦難為目的的散文,,盡管描述苦難本身并沒有錯,,但無論怎樣的苦難,其中都有值得挖掘的人性的光輝,。對此,,當代散文大家劉白羽曾說:“哪怕是微弱的閃耀也比沒有閃耀要好,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這才是文學,。”在這方面,,王培靜為我們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正如他在《回家務(wù)農(nóng)》中所說的那樣:“考試完終于像完成了一件大事,有一天我們五六個要好的男同學相約去東阿鎮(zhèn)照相,。早晨起來我們就出發(fā)了,,我們沒有走大路,而是順河邊向下走,,一路上我們打打鬧鬧,,甚是熱鬧,走著走著前邊有一個大深溝,,只能迂回前進,,中午一點多,我們到了東阿,,那時鎮(zhèn)上的唯一一家照相館還在老城里……我們要找的照相館就夾在這其中,。照過相,我們和老板說:‘我們從洪范走著來的,,我們辦畢業(yè)證急等著用照片,,求你給洗快點?!思艺f最少得兩天后才能取,,我們軟磨硬泡,人家才勉強答應(yīng)下午5點給我們洗出來,,我們想想也只能這樣了,,就去百貨大樓逛……”
王培靜敘述了自己高中畢業(yè)后,沒有考上大學,,同“五六個要好的男同學相約去東阿鎮(zhèn)照相”的快樂往事,,呈現(xiàn)給讀者別樣的風景,。最后,作者深深地感嘆:“這張照片,,彌補了我沒有得到班干部合影的些許遺憾,。從地里干活回來,有時就在相框下望著那張照片發(fā)呆,,想象著他們幾個現(xiàn)在都在干什么,,可能已有人出去上班了?!蓖瑢W們就這樣互相扶持著,,把許許多多毫不動人的日子走成一串美麗的風景。這么多年了,,在王培靜的回憶之中,,所有平凡的片段,都是生命中最溫馨的篇章,,所有平淡的日子,,都像空山靈雨一樣的韻味綿長。王培靜以同學之間翻山越嶺去照相的事情,,表達出了同學們在一起的深“情”,,并緊扣傳統(tǒng)美德的“意”,再加上這段文字充滿詩意的“韻”,,整篇文章頓時散發(fā)出圣潔的光輝,,給讀者強烈的感染。
散文的“意”的提煉,,就是要像王培靜這樣,。只有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才能使讀者心靈受到觸動,,眼界豁然開朗,,思想突然升華,也才能引起讀者心靈顫動,,觸發(fā)讀者思想閃光。
二,、質(zhì)樸的語言,,洋溢著撲面而來的鄉(xiāng)土氣息
有人說,歲月就像一條河,,左岸是無法忘卻的回憶,,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華,中間飛快流淌的,,是年輕隱隱的傷感,。
王培靜的散文就是這樣,,用最樸實的語言來闡述他內(nèi)心深處的眷戀。每個人都有故鄉(xiāng),,而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在洶涌澎湃的社會,、經(jīng)濟大潮中淪陷。讀王培靜的散文,,我的心里有時候會涌起一種淡淡的傷感,,一種深深的失落。但更多的時候,,我是透過他的文字,,感受到他那對故土、對家園的一往情深,。
王培靜的大多數(shù)散文,,語言都很質(zhì)樸,卻傳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比如《參加勞動》,,以敘事為主,以父親農(nóng)閑季節(jié)去給村里的人家著蓋房子為線,,細說蓋房的艱辛,,娓娓道來,讓讀者增長不少的見識,。其中的一段,,尤其出色:“農(nóng)閑季節(jié),父親跟隊里的石匠隊去給村里的人家蓋房子,,有時一下子能拿回幾十塊錢回來,。他們?nèi)|山根或村南的山上去打炮眼,炸了石頭拉回來,,一塊塊的鑿平,,再一塊塊的壘到墻上去。手上磨出滿掌繭子不說,,冬天會裂許多的口子,,一干活,就可能震出血來,。給人家蓋房子,,才開始出地基會被請吃一次飯,最后房子蓋完再吃一頓,,有家境好一點的人家房子蓋到中間還會加請一次,。最危險的是上門頂石或窗戶石的時候,那石頭有時上千斤重,一不小心就會出事,,所以,,一個人在外干活,家里人也會牽腸掛肚的,。一場活下來,,平均一天能掙兩塊多錢。我的學費就是從這兒來的,。我那時就盼望著自己能早日有出息,,好為家庭分擔些憂愁?!?
樸素是散文的一種美,。但散文語言的樸素,不是粗服亂頭,,不加修剪的面目,,而是“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飾”,,有些像衣著樸素的人,,有點像煙月輕籠的鮮花,這是真正的美以一種極其和諧自然的形態(tài)呈現(xiàn),。王培靜將“一個人在外干活,,家里人也會牽腸掛肚”的心情,給我們描繪得平實而鮮活,,也強化了本文的旋律:“我那時就盼望著自己能早日有出息,,好為家庭分擔些憂愁?!奔儤阒?,于家常之態(tài)的描摹中,得以自然流露,。
王培靜筆下關(guān)于民俗風情的回憶,,不僅是重現(xiàn),而且是憑吊——與現(xiàn)在相比,,過去是苦難的,,但所幸它已成為過去。所以,,他的散文總是給人以亮色和希望,,而不是帶給讀者頹廢和消極。在他的《鄉(xiāng)村風情》之中,,他是這樣來述說故鄉(xiāng)的:“因為葦坑是連著的,聽說別的隊割葦子了,,另兩隊會放下農(nóng)活,,也來割葦子,。有時先下手的會在分界的地方多割一點,晚來隊的隊長,,會左看右看,,氣不過時會找上門去,和對方的隊長理論一番,。有時割著割著,,會發(fā)現(xiàn)一窩架在水面上的鳥蛋,有的送到岸上去,,留著帶回家,。有的趁老婆不注意,會轉(zhuǎn)給身邊臉蛋好看點的姑娘或媳婦,,當一回男子漢,。有時發(fā)現(xiàn)一只水鴨子,大家齊聲去追,,有人會絆倒在水里,,惹得大家一陣大笑。最興奮的是吃飯的時候,,每人一碗漂著油花的豆腐,,有時還有一兩塊白肉,白白的大饅頭管夠,。男人們一邊喝酒,,一邊逗樂。這時,,女人們吃著饅頭,,想著家里的兒女,偷偷把半塊饅頭用手絹包了藏起來,?!?
從王培靜的這些散文可以看出,他對生活,、對人生是十分關(guān)注的,,當然,生活也沒有遺棄他,。王培靜的散文純凈樸實,,情真意切,眷眷之情,,引人深思,。其行文的情感基調(diào)是淡淡的灰色,情感的流瀉也是散淡而沉郁。在言之有物,、有一定故事性的敘述中,,將讀者帶進濃濃的鄉(xiāng)土氛圍之中。他所寫的人,、事,、景、物,,幾乎都是故鄉(xiāng)山東平陰縣的影像,。他對家鄉(xiāng)人的理解,是那么熟悉,,能勾起人們對逝去歲月美好的回憶,;他對家鄉(xiāng)的鐘情,多用質(zhì)樸的文字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讓人讀之倍感親切,。
王培靜的散文撲面而來的鄉(xiāng)土氣息,是記憶中的鄉(xiāng)土,,不是矯揉造作,、筆下虛構(gòu)的鄉(xiāng)土。在他的筆下,,現(xiàn)實生活的人物,、習俗、特產(chǎn),、天空,,都是那么的具有人情味,就像四川人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他的散文,,正如一盤家常菜,,咸淡正好。他對家鄉(xiāng)的深情于不知不覺中傾瀉于筆端,,這也是他的散文耐讀,、耐品、吸引人,、感染人的地方,。
王培靜的散文接地氣,富有情感,。由衷地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關(guān)注王培靜的散文,,也由衷地希望王培靜先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能百尺竿頭,,攀上散文創(chuàng)作的新高峰。
作者簡介:
李志能,,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成都市郫都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
本書概要:
收入本書的四十多篇散文,綜合起來看,就是作家的一部心靈史。每篇作品的字里行間,,都飽含著作家的真情,。一點一滴、一草一木都寄托著作家的深情,。語言樸實感人又風趣幽默,,內(nèi)容既有書寫家國情懷的作品,也有不少感恩之作,。是作家從心靈深處打撈出的“美好記憶和回憶”,,相信一定會得到有過相同經(jīng)歷讀者的共鳴,同是也是青少年讀者了解時代變遷的教科書,。
后記
散文最能表達作家的思想和世界觀,。從事寫作三十多年來,寫的最多的是小說,,但散文也一直沒有放下,。自己的經(jīng)歷和生活中遇到的感動的人和事,愛用散文的方式記錄下來,。一篇散文是一粒珍珠,,那么一本散文就是一串完整的珍珠項鏈。一篇散文是生活中的一個片斷,,一本散文就是作家的一部心靈史,。
我寫了從自己有記憶以來的少年生活的回憶,寫了對學生時代生活的回憶,。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座山一條河流,那里的風土人情,、民俗世態(tài)都刻在了我的記憶里,。我到部隊后的成長經(jīng)歷,以為火熱軍營里的故事,,都被我用筆記錄了下來,。
一個作家要用良心寫作,要懂得感恩,。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卻讓你作品中的人物做到,,別人看上去也像假的。我寫了不少關(guān)于父母親的散文,,像獲冰心散文獎的《親爹親娘,,讓兒子再多愛你們一點》《陪父親到鬼門關(guān)散步》《回家的感覺》等。由于父母歲數(shù)大了,,不能再來我居住的城市住了,,我在縣城買了一處房子,回家就把父母接到身邊侍候一段時間,,我電腦前的本上寫著一句話:把每一次相聚,,都當成永別。
我寫的進入全國十多個省市五十多所高初中的模擬試題的這些作品,,看上去是小說,,實際上作品中的人物,生活中都有人物原型,。
我早期寫的散文《新兵連趣事》先是發(fā)在《中國藝術(shù)報》,,后被《作家文摘》等十多家報刊轉(zhuǎn)載,被收入了《讀者最喜歡的100篇散文》,。
《尊嚴》發(fā)表后,,被《讀者》等三十多家報刊轉(zhuǎn)載,并在全國獲獎,。
父母遺傳給我的質(zhì)樸是我的本錢,,我要用質(zhì)樸的心,去表現(xiàn)質(zhì)樸的生活,。
軍旅作家王培靜近日出版的新書《從心底打撈出的時光》,,是由凌翔主編的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散文經(jīng)典叢書之一。這本散文集,,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散文名篇佳作,,絕大多數(shù)刊登在國家級報刊和文學期刊,其中有被選入《讀者》精華本的《尊嚴》,,獲全國冰心散文獎的《親爹親娘,,讓兒子再多愛你們一點》,收入《讀者最喜歡的100篇散文》的《新兵連趣事》和其它多篇獲獎作品,。
該書不僅是廣大文學愛好者的精神佳品,,尤其適合高中和初中學生閱讀,對提高作文水平很有益處,。
(編輯:映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