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有著20多年軍齡的寫作者,雖然現(xiàn)在脫下了軍裝,,但還領著國防開支的工資,。所以我的潛意識里,依然還把自己歸到軍人作者的序列里,。 我從小就有個英雄夢,,但命運一直也沒有給我機會,能到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把紅旗插向最高的山峰,。但我在平凡的工作中抓過殺人犯,幫群眾從火海里搶出過煤氣罐,,從住戶門口抱開過炸藥包……我不是專業(yè)作家,,在農村種過地,,當兵時挖過煤,燒過鍋爐,,后又當過警察,,做過編輯,辦過雜志,。
三十多年來,,滿打滿算,大大小小,,總共“制造”了三百多萬字的作品,,其中一多半是小說。我有近百篇小小說入選各種小說選本,,也有近百篇小小說在國外發(fā)表,。個人小說作品集《誰不愿做只飛翔的鳥》獲得冰心兒童圖書獎。小說《我有房子了》《長吻的魔力》《編外女兵》《軍禮》分獲第五屆,、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小小說一等獎,。
好的作品,,能滋潤心靈,啟迪人生,。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我談一點小小說的創(chuàng)作體會。
那年我和部隊的一幫文朋詩友到青海的格爾木參加筆會,,隊伍到西寧集結時,,就有體弱的女兵接受不了氣候的影響打道回府了。我們一路西上到了格爾木,,那是一座兵城,,五十年代時那兒只能算是個村莊。幾代軍人的堅守才有了這座城市,。為了青藏公路的建設,,幾百名內地的熱血兒女把青春和生命都留給了那片土地。在烈士陵園里,,看到那些簡便的墳塋和墓碑上模糊的年代和名字,,不由的使所有到場的人潸然淚下。那是幾百條活生生的生命啊,。
同樣來自內地的我們,,一路上有軍醫(yī)護航,住的招待所,,吃的自助餐,,身體不適可以不上線,。可他們當時住的是地溝子,,餓了吃的是一把炒米,,渴了捧起的是一把白雪。在極度缺氧的條件下,,還要參加繁重的野外勞動,。許多線上的官兵是得了有名的高原病——腫氣腫,大雪封了路下不來,,上面又沒有救治條件,,耽誤了治療而倒下的。
在一次座談時,,聽了一個老兵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兵,,在線上堅守了15年,他本來兩年前就可以轉業(yè)回內地的,,但由于工作需要,,組織上做工作,他又在線上呆了兩年,。大雪封山前,,他的妻子帶女兒來探親,沒想到被大雪留在了線上,。小女孩天真活潑,,很受官兵的喜愛,沒事大家都逗她玩,。她病了的時候,全站沒一個人能睡下,好幾個戰(zhàn)士哭著要背她下山,。但現(xiàn)實是,,線上的站點離有救治條件的兵站有上百公里,雪野里根本尋不到通向希望的路,。最后小女孩病死在了山上,。她不是烈士,沒有資格進烈士陵園,,官兵和她的父母只能把她埋在了烈士陵園外,。
故事講完,我已是淚流滿面,?;氐絻鹊兀肫疬@個故事,,我總是難受的不行,。當我流著眼淚寫完這篇作品,,心里才稍微好受了一些。也算我為這位不知名的戰(zhàn)友立下的一份小傳,。
我寫的這篇《編外女兵》發(fā)表于2010年第7期《短小說》,。2010年第13期《小小說選刊》、2010年第23期《微型小說選刊》轉載,,入選《2010年中國最佳小小說》,,并被做成課題分析題發(fā)2011年第4期《語文導刊》,近日入選了《新中國軍事文學作品選》,。
我的小小說作品《意志》《尋找英雄》《一碗泉》《軍禮》《軍魂》等都寫到了軍人的生死,。我們敬畏生命,生和死是文學的永恒主題,。重生也是生,。軍人這二個字離死亡最近,奉獻和犧牲是對英雄二字的注解,。生死關頭,,危難面前,在國家利益和人民財產遭到損失的時候,,挺身而出,,沖鋒陷陣的是我們軍人。我們也是血肉之軀,,也有父母和妻兒,,也有兒女情長。
我在山西當兵時,,下井的戰(zhàn)友們講究的少,,機關的領導或干事們是比較愛干凈的,有時團里的大領導來洗澡,,會讓公務員跑過來給說,,讓提前燒水。一般干部,,他們總是在第一撥下班回來的隊伍到達前來,。他們會帶不少報紙,鋪在更衣柜里或放在長條凳子上放衣服用,。他們走后或最后打掃衛(wèi)生時,,我會把報紙全撿起來,不是為了賣廢品,,而是等工作之余,,往墻根里一坐,一張張找上面的文學作品看,,下井的戰(zhàn)友們回來,,有的就和我開玩笑,,王培靜,墻頭上看報紙,,又在加強學習啊,。記得文學作品最多的是《人民日報》的副刊和《中國青年報》的副刊。有好的短小說和詩歌,、散文我就放在一邊,,等下班時帶回住處,剪下來貼在一個本子上,,幾年下來,,我竟剪了有好幾大本。
自從參軍后,,我就堅持著記日記的好習慣,。每天晚上睡下了,趴在枕頭上,,我就想,,這一天有何收獲,有何啟發(fā),,記下來,。大部分記的是當時的工作狀態(tài)和所思所想?;孟胫奶?,運氣會落到我的頭上,受到上級的重用,;或想象未來的女友是個什么樣子,,她不一定很漂亮,但一定很可愛,,很單純,,很純潔。
沒事時我就開始了寫東西,。寫的都很短,最長的也就幾千字,。我們一連有個湖南兵叫周華東,,比我們早一年當兵。他像雷鋒一樣,,也是湖南人,,個子不高。他也愛好文學,,我們兩個沒事時就找到一起聊文學,、聊人生,,他懂得比我多,他的字更是寫得龍飛鳳舞,,像“毛體”,。我?guī)缀跤行┏绨菟N覀儌z聊得特投機,,在這荒蕪的山溝里,,他是我的第一個文學知己。出來一起散步時,,他經常大聲對著山谷喊:老天爺,,我們的出路在哪兒?我倆商量合寫一部中篇小說,,他寫前半部分,,我寫后半部分。主要故事梗概是我倆一起聊出來的,。休息時,,我們各自按照分工所要表述的故事寫作,一個月后都拿出了初稿,,我們的心中好像看到了一絲成功的曙光,。署名時,他為了配合我,,用了一個嫻字,,我們的筆名就叫靜嫻。兩年后,,他要求退伍,,連里同意了他的要求,那時我心里很難受,,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文學知己,,他卻要走了。而且可能一輩子,,再也不會見上面,。至今那部手寫的書稿連同后來我和華東的通信,還收藏在我的書柜里,。我們通了兩年信吧,,不,可能時間還要長些,,我調總后以后還通過信,,后來由于他工作變動,斷了聯(lián)系,至今我還保留著他的一張黑白照片,。我曾從網上搜索過,,也曾報名《等著你》欄目尋找他,至今也沒找到他的一絲信息,。
我報名參加了遼寧丹東《回族文學》舉辦的杜鵑文學講習所的學習,,我把寫的習作不停地寄給他們,他們寄一些自己編的函授材料,,一年下來,,終于有一篇習作上了學員作品選。接著又上了南京《青春》雜志舉辦的函授班,,一年中有兩篇習作上了專發(fā)學生作品的《作家之門》,,還上了浙江《文學青年》辦的函授班。后又報了山西太原辦的刊授大學,。
經過近百次的退稿,,終于有《解放軍報》《中國青年》《遵義晚報》等報刊開始發(fā)表我的散文詩、詩歌,、小小說,。
我的作品占領了全國,每個省份都有報刊發(fā)表過我的作品,,包括《小說選刊》《中國作家》《小說界》《北京文學》《解放軍文藝》《神劍》《時代文學》《長城》《山東文學》《北方文學》《安徽文學》《廣西文學》《四川文學》《長江文藝》等國內外千余家報刊,。
給我的作品寫過評論的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凌煥新、中國礦業(yè)大學博士生導師顧建新,、江西南昌大學李洪華,、湖南工業(yè)大學張春、海南師范大學畢光明及楊曉敏,、王賢根,、郝敬堂等十多位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作家。
凌煥新教授這樣評介我的《尊嚴》:《尊嚴》所感染的,,讓人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找人性中最寶貴的人格尊嚴,。一位在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的戰(zhàn)友,擔負起對烈士家屬物質上救援與精神上的撫慰,。他來到烈士家探望,,見到了烈士的父母、妻子和一雙兒女,。可家屬所見到的戰(zhàn)友,,卻是一個嚴重殘疾的外形丑陋的非正常人,,連說話也含糊不清,,可他對這一家人情深意篤,特別勉勵一雙兒女孝敬長輩,,好好學習,,問他家里情況也支支吾吾,當他提出要走時,,烈士的一家老小都極力的挽留,。他也熱淚盈眶,一再叩頭表示會永遠照顧好這一個家,。這一家人,,特別是烈士的父母和妻子,都覺得這個非正常的殘疾戰(zhàn)士,,無論從他的眼神,、說話的聲音和他對烈士個人身世的如數家珍的了解,他們認為這個似與不似之間的戰(zhàn)友,,就是已復活的“烈士”本人,。他們放他走了沒認他該多后悔啊,!如果說這位殘疾的戰(zhàn)友真是“烈士”自己,,那為什么他不回這個家,不認這個家呢,!他是否希望不愿以現(xiàn)實的丑陋人破壞家中親人在記憶里,、夢里留下他原先光鮮的人的形象,維護著人的一種尊嚴,。人格的尊嚴所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硬強,,他要忍受著感情上無奈的熬煎,在內層,,尊嚴天地也是清風明月,,柔枝漣漪,他與他們心靈上的親密聯(lián)系卻是永遠不可分開的,。美之于人中,,集中了自信、深愛,、風度,、大氣,使尊嚴轉為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美,。
軍人的奉獻在平凡的日子里,,在海拔5000千米以上的高原上當兵,能呆下去,什么都不干都是一種奉獻,。惡劣的環(huán)境影響人的生理發(fā)育,,掉頭發(fā)成為禿頭,甚至影響生育,。我寫過一篇《軍魂》,,我用它做了剛出的一本書的書名。
李洪華教授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上的評論《俠骨柔情鑄“軍魂”》中這樣寫到:王培靜是當下頗具影響力的小小說作家,,他的小小說創(chuàng)作大多從正面著筆,,以寫英雄居多,“充盈著一種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 在王培靜看來,,人最可寶貴的莫過于生命,因此我們敬畏生命,,生與死也因之成為文學的永恒主題,。然而,“軍人”卻離死亡最近,。在國家利益和人民財產遭受破壞的生死關頭,,總是軍人挺身而出,沖鋒在前,。正是基于這樣對軍人和生命的深刻讀解,,王培靜方能在小小說的一方天地塑造出一個個感人的形象。在《戰(zhàn)神》中,,我們既為“拼命三郎”劉飛在敵人密集炮火中出色完成任務的英勇無畏而敬服,,更為他不顧“身上全是彈孔”也要駕機回到軍營的“軍人之諾”而感動。在《軍魂》中,,我們既為謝連長舍小家為大家一輩子駐守邊防而敬服,,更為石主任在危急關頭把生的希望留給戰(zhàn)友,自己卻毅然留在了死亡的威脅中而感動,。在《最美女兵》中,,我們既為軍醫(yī)魯一賢一生未嫁把青春年華都奉獻給青藏線而敬服,更為她把每個戰(zhàn)士當成自己的兒女一樣關心呵護而感動,。還有,,在《誰的葬禮如此隆重》《尋找英雄》《寒冬里的夏天》《一碗泉》《無名小英雄》等作品中,那些用青春和生命鑄就精神“豐碑”的英雄們,,無不讓和平歲月和物質生活里日漸世俗平庸的我們倍感惶惑和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王培靜的英雄情結并不單是體現(xiàn)在那些身在軍營的戰(zhàn)士身上,,而且在那些脫下軍裝的退伍老兵和工作在平凡崗位上的人們身上同樣也彰顯出重諾守信,、光明磊落,、正氣凜然的軍人風范。退伍回鄉(xiāng)的亞強始終不忘為人民服務的軍人本色,,每天堅持為村人掃街,,替五保戶擔水,即使被大家誤會,,甚至被當成精神病人,也不忘初心,,率先垂范,,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發(fā)家致富(《退伍軍人亞強》)。當獄警的父親從呂秘書長鋪張浪費的日常小節(jié)中洞察出“這個男人不可靠”的內在品行,,嚴厲拒絕了女兒與他的婚約,,在“霸道”和“武斷”中體現(xiàn)出正氣凜然的軍人本色(《父親的眼光》)。住在干休所里的莫大福,,幾十年來都為當初在戰(zhàn)場上對待戰(zhàn)友王二柱的魯莽態(tài)度而耿耿于懷,,直到最后老淚縱橫地向戰(zhàn)友“鄭重道歉”時才感釋然(《心結》)。轉業(yè)基層的武裝部長叢會江,,義不容辭地踐履當初在戰(zhàn)場上的鄭重承諾,,盡心盡力為陣亡戰(zhàn)友周正寶的父母養(yǎng)老送終(《承諾》)。
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翱翔藍天的鋼鐵“戰(zhàn)神”,,還是默默奉獻的“最美女兵”;無論是一諾千金的老兵,,還是隱姓埋名的戰(zhàn)士,,王培靜筆下的各類人物身上大多充盈著一股光明磊落、積極向上,、感人至深的英雄氣和赤子情,。自小有著英雄主義情結的王培靜把這些凝聚在英雄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質提煉為永恒的“軍魂”,融化在他們的血液中,,播撒在他們的言行里,,毫不掩飾對他們的由衷敬意和贊美……
2005年我主編《2005中國軍旅精短小說年選》至今,已經參與主編了《相約名家·獲獎作家作品精選》《“讀?品?悟”與文學名家對話?中國當代獲獎作家作品聯(lián)展》《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經典文集》《冰心獎獲獎作家精品書系》等共100多本文學作品集,。2015年我把自己的所有作品的樣報樣刊和獲獎證書捐給了家鄉(xiāng),。2017年3月部隊改制前,我有幸到解放軍藝術學院講了一上午的課,,2017年4月份解放軍藝術學院就改名叫國防大學文化學院了,。我曾在湖南婁底所在部隊辦的文學筆會上講過課,去年去吉首部隊,,不但有那邊調來的干部認識我,,我和在菜地里勞動的一個戰(zhàn)士聊天,,他說,我認識你,,老師,。你們在婁底開會時我也在那邊。我聽了很感動,。我曾到中國盲人圖書館給盲人朋友講過文學創(chuàng)作,,也曾到西城街道、區(qū)縣的作協(xié)講過文學創(chuàng)作,。
人這一輩子,,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我們都是人世間的一個匆匆過客,,是浩瀚宇宙里的一顆微塵。當我們白發(fā)蒼蒼要離開時,,能不虧心地對這個世界說:這個星球,,我來過。這就足夠了,。所以人在世上走一遭,,一定要留下點什么痕跡。咱不是科學家,,我想,,對我們來說,最好的東西是文字,,因為你的所有文字都承載著你的思想和愿望,。
人的一生,只要持之一恒地堅持做一件事,,最后就是沒有成功,,也會倒在成功的邊沿上。
作者簡介:
王培靜,,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小小說沙龍會長。2009年《誰不愿做只飛翔的鳥》獲冰心圖書獎,,2012年散文《父母心》獲第五屆全國冰心散文獎,,2015年獲第七屆金麻雀獎,2006年至2011年獲中國年度四屆微型小說一等獎,。作品共七十多次在軍內外獲獎,。被授予“當代小小說新36星座”、“當代百家”等稱號,。有百余篇作品被《小說選刊》《讀者》《作家文摘》《青年博覽》《中學生閱讀》《小小說選刊》等報刊選載,。有百余篇作品入選《讀者最喜歡的散文100篇》《軍旅散文年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微型小說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精選》(中英文對照)等選本,。作品被譯成英、日等國外文字,。作品《我有房子了》《長吻的魔力》《軍禮》《編外女兵》《軍魂》《一碗泉》等分別入選安徽,、廣東、江西,、浙江,、江蘇、山東等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五十多所初高中的高考模擬試卷和課外閱讀試題,。出版有作品集《怎能不想你》《王培靜小小說選》《誰不愿做只飛翔的鳥》《幸福的感覺》《尋找英雄》《編外女兵》《拾荒人的夢想》《軍魂》《從心底打撈出的時光 》等20部,。
(編輯: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