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各類理發(fā)店層出不窮。從街邊的普通發(fā)廊到商業(yè)綜合體內的高端美發(fā)沙龍,,人們總能尋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理發(fā)店。
然而,,曾經“獨霸”理發(fā)界,靠著一根扁擔就能“行走江湖”的傳統(tǒng)剃頭攤,,卻早已不再被年輕人問津,。就連“剃頭匠”這三個字,,聽起來似乎都與這個時代有了層隔膜,平添了幾分遙遠與陌生,。
不過,,在城市的某些僻靜角落,傳統(tǒng)的剃頭手藝人仍然舉著剃刀和剪子,,詮釋著匠人們“最后的倔強”,。比如,79歲的剃頭匠王伯,。
王伯名叫王效夫,,13歲開始學藝,從業(yè)至今,,已經66年了,。幾乎這一輩子,他都在人們的頭頂辛勤“耕耘”,,并且,,樂此不疲。
在南京浦口公園對面,,一片樹蔭遮蓋的空地上,,有一個露天的剃頭攤兒。
說是攤兒其實有些奢侈,,因為全部的家當不過一輛被各類工具塞得滿滿當當?shù)睦吓f三輪車,,以及幾把木制躺椅。這小小方寸間,,就是剃頭匠王伯施展身手的全部舞臺,。
王伯在這里擺攤已經20多年了,每天清晨5點準時出攤,,天黑時收攤,,除了下雪下雨,天天不落,。時至今日,,來他這里剃頭的基本都是老主顧。這些上了歲數(shù)的男人們對發(fā)型的要求不高,,以光頭,、平頭為主,圖的就是王伯的好手藝以及低廉的價格,。
歲月在79歲的王伯身上留下了濃重的印記:他總是佝僂著背,,步履蹣跚,一口牙齒幾乎掉光了,說話時止不住的漏風,,可一握起剃刀,,氣場卻完全改變了。
電推子緊貼著顧客的頭皮不疾不徐地游走,,自下向上一推到底,,輕柔的觸感下,卻是恰到好處的內力,,短短幾十推,,就把頭頂變得清爽光潔。
被人贊嘆“老爺子手真穩(wěn)啊”時,,王伯卻擺手笑笑:“老了,,現(xiàn)在手腳都沒年輕時靈活了,那個時候手腕更好,,眼神也好,,黑燈瞎火的,都能給人剃好,?!毖哉Z中,藏著滿滿的驕傲,。
時間回溯66年,,那時候,13歲的王伯剛剛拜師學藝,,跟著師傅挑著扁擔走街串巷,。師傅剃頭時,王伯就站在一邊觀摩,,閑暇時,,拿根細棍代替剃刀,在自己的腿上模擬剃頭的動作,。
3個月后,,終于可以上手,第一個顧客便是自己的師傅,,但凡剃的不好,,師傅的巴掌便招呼上來。
為了鍛煉手臂的穩(wěn)健和手腕的靈活,,王伯剃頭的時候會將裝滿熱水的茶杯放在胳膊肘上,,剃完頭熱水一滴不撒,這功夫才算到家,。一直到了第五年,,王伯才終于做到了游刃有余,,也才正式出了師。
如今,,早已不再是剃頭匠的天下,,可王伯這里卻并不缺客人。來的都是回頭客,,時間最長的在這兒剃頭已經20多年了。說到王伯的手藝,,客人們都是止不住的夸贊,,除了剃頭,王伯的“刮臉”也是一絕,,甚至被很多老客奉為“南京第一”,。
所謂“刮臉”,就是“刮胡子”的加強版:用熱水和毛巾將顧客的臉部敷熱并清洗干凈,,涂上肥皂泡潤濕軟化,,接著,用刮刀在面部肌膚上平掃,,手起刀落,,輕重得體,從額頭到下巴,,每一根絨毛都不放過,,刀刀唰唰見響。
王伯說,,過去在行內,,刮臉可是有嚴格的規(guī)矩標準的,整個臉“刮”下來,,一共77刀半,。而這“半”刀,正好是從眉心到鼻尖那刀,。最妙的是,,清理完臉上的雜毛,王伯還會用他柔軟的雙手附贈一套“面部按摩”,。整個“刮臉”過程30分鐘左右,,卻會讓不少顧客舒服得進入夢鄉(xiāng)。
小攤雖簡陋,,工具款式雖老舊,,但王伯對剃頭的熱情卻始終如一。現(xiàn)在,,他的兒子和孫子都繼承了他的衣缽,,尤其是孫子,前兩年在繁華地段開了間理發(fā)店,生意很是紅火,。
只不過,,這“刮臉”的手藝,孫子怎么都不肯學,。對此,,王伯很是理解:“刮臉”是個細致活兒,可價格卻不到10元,。孫子這輩的理發(fā)師 ,,花幾分鐘隨便剪個頭,起步就得30元,。這么鮮明的差距擺在眼前,,哪個孩子還愿意學呢?不過,,嘴上說著理解,,王伯的心里仍寫滿了遺憾。
和剃頭打了66年的交道,,王伯說,,做剃頭生意,無非就兩點:一是手藝過硬,,二是服務到家,。只要活兒好,服務細致,,客人們自然能留得下來,。而被顧客們信賴,對剃頭匠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王伯說,自己年輕的時候,,總以為做到個4,、50歲就會退休,可沒想到,,這剃刀,,一舉就舉到了快80歲,剃頭這件事兒早已成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輕時,,擺攤剃頭,是養(yǎng)家糊口的迫切需要,,而現(xiàn)在,,讓他仍然堅持的理由早就只剩下了一個:剃頭,,真的是一件開心的事兒。
(編輯:愛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