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部經(jīng)典讀懂300年學術史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8-05-28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梁啟超從學術史本身的特點出發(fā),,注重“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中華現(xiàn)代學術名著200種

第76種

晚明的20多年,,清代,,民國12年,是為300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原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間,,梁啟超在清華等校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的講義,成書后共分十六講,。

在學術史的著述上提供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影響巨大。

本書敘述明清以降中國學術之演變,,經(jīng)緯交織,、層次繁復,分別以問題敘史,、人物(學派)敘史,、學科敘史,構(gòu)成社會思潮史,、學派史與學科史三大板塊,。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部經(jīng)典讀懂300年學術史

梁啟超,1873年生,,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后從師于康有為,,成為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lián)合各省舉人發(fā)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并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后,,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后,,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xù)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黃遵憲對其評價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原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間,,梁啟超在清華大學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的講義。該書為全面總結(jié)有清一代學術思想的開拓性著作,在著述體例與內(nèi)容范圍方面均具有開創(chuàng)性,,甚得學者推許,。對于民國時期的學術界而言,梁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具有一種 “范式”的作用,。1930年代,,蔣維喬、錢穆,、陳嘉靄,、張西堂等著名學者,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各大學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學術史,、思想史等課程,,并有多部相關著作先后問世。凡此種種,,皆為梁著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產(chǎn)物,。

全書由十六個專題組成,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專題一至四為第一部分,,主要論述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揭示了清代學術曲折發(fā)展的政治原因。專題五到十二為第二部分,,對清代學術主要是清代中期以前的學術作了總結(jié),。其中專題五到十一以學派、學案體的形式,,詳細論述了清初到清中期的幾個重要學派,,包括代表人物、學術成就,、治學經(jīng)驗和方法,,使得清代中期以前的學術史清晰可見; 專題十二則以“清初學海波瀾余錄”為題對影響后來清代學發(fā)展的清初其它非主流的著名學術人物及其成就也作了介紹和簡評; 專題十三至十六,以“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為題,,分門別類對清代學術如的經(jīng)學及其相關衍生的小學,、校勘,、辨?zhèn)?、輯佚等代表人物、學術成就; 史學及與之相關衍生的方志,、地理,、譜牒之學代表人物,、成就; 歷算及其他自然科學等方面代表人物成就作了全面論述。成績學他從對學術史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主要特征出發(fā),,對清代不同時期的各個學派學術淵源、代表人物,、師承淵源后學,、主要成就及其學術得失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全面深入的總結(jié)了清代的學術成果,。

梁啟超從學術史本身的特點出發(fā),,注重“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在該著作中,,梁啟超對在清代學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學派作了詳細的論述,準確把握清代學術人物思想特點的和學術特征,,使得后學者對清代的學術源流、著名學者的治學特點,、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梁先生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語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梁氏對一些學術問題的論述,,以其特有的政論宣傳家的如椽大筆,將很深奧的學問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即使是沒有學術根基的初學者,,閱讀起來也絲毫沒有障礙,滋潤了后世學者的學術成長,,對學術文化的普及和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本書所開創(chuàng)的學術史研究的路徑與范式,極大的促進了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發(fā)展,,其篳路籃縷之功,,值得肯定。盡管存在著一些缺憾,,但瑕不掩瑜,,絲毫不影響它在學術史上的價值和地位。

(編輯:李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部經(jīng)典讀懂300年學術史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