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奔馬圖》看徐悲鴻的家國情懷
奔馬圖(國畫) 326×112厘米 1941年 徐悲鴻
百年中央美院設立“徐悲鴻獎”
衡量一個藝術家成就的大小不應僅僅停留在其作品本身,、藝術水平的高下,更應該從其人生履歷,、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品所蘊藏的精神內(nèi)涵,以及對藝術界與社會受眾所產(chǎn)生的正面影響等多方面綜合加以評判,。因為作品所蘊藏的精神內(nèi)涵在關鍵時候可以轉(zhuǎn)化為精神動力,,尤其是民族和國家的命運出現(xiàn)重大轉(zhuǎn)折之時更為重要與突出。
20世紀初的中國,,磨難重重,,不但飽經(jīng)外國列強的蹂躪與侵略,而且國內(nèi)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頻仍,,廣大人民每天都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在思想解放大潮影響之下,,眾多知識青年與有識之士遠赴海外學習新技術和新型學科,。他們滿懷愛國之情,學成歸國后,,從不同領域?qū)ι鐣倪M步以及社會思潮產(chǎn)生較積極的影響,。
徐悲鴻作為這一時期的藝術代表人物之一,他既經(jīng)歷了封建王朝的沒落統(tǒng)治,,又看到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艱辛,,更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zhàn)、抵御外侮,、建立新中國的豐功偉績,。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徐悲鴻以滿腔愛國之情,,融匯中西美術技法,,創(chuàng)作了大量極具時代特征與愛國主義情結的藝術精品,如油畫《田橫五百士》,、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這些作品既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堅忍不拔之毅力和威武不屈之精神,又隱晦地表達了作者對民族存亡的憂憤之情,,以及對革命必將勝利,、人民必將解放的光明向往。除人物之外,,徐悲鴻的奔馬,、雄獅與晨雞多給人以力量和生機,表現(xiàn)出積極的,、高亢的,、令人鼓舞振奮的精神。最令人贊嘆、馳譽國際的是他的《奔馬圖》,。
徐悲鴻以馬之精神喻人之精神,,在托物抒志之時,更表達了作者極強烈的家國情懷,。他一生畫馬無數(shù),,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極富生命力,。但最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奔馬圖》畫于1941年的秋天,,當時徐悲鴻為給抗戰(zhàn)募捐遠赴馬來西亞的檳榔嶼辦藝展,,而國內(nèi)的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與日寇戰(zhàn)略相持的關鍵時期。二次長沙會戰(zhàn)中我方一度失利,,日寇占領了長沙,,消息傳至檳城,徐悲鴻心急若焚,、徹夜難眠,,于是趁著月色,飽蘸濃墨,,一幅縱長326厘米,、橫寬112厘米的《奔馬圖》一氣呵成,并在畫面右下角題款:“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之,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以抒發(fā)作者憂國憂民的憤慨之情。
雖僅寥寥數(shù)筆,,然形體剛勁,、精神抖擻、意氣風發(fā)的一匹駿馬躍然紙上,,畫面中的奔馬體魄飽滿,、筋骨強健、昂首奮蹄,、騰空而起,,甚為生動,給人以熱血沸騰之感,。作者當時雖客居外域,,然一腔愛國熱情卻始終如一,,在祖國危難之時,恨不得騎乘快馬一夜返程,,去驅(qū)逐日寇,,保衛(wèi)疆土。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魄,。此時此刻,,他不但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大丈夫,,一位滿含家國情懷的大丈夫,!
歷史無法重現(xiàn),時光不能逆轉(zhuǎn),。自今上溯至遠古,,在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凡是能留名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一定是其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高貴品格影響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推動了文明的發(fā)展進程。徐悲鴻這一幅飽含愛國熱情的《奔馬圖》正是這樣的作品,。他也正是這樣一位藝術家,。作者用嫻熟高超的技法、生動的筆墨語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但飽含生命的激情,、對人性美好的贊美,更是對其人生理想的抒發(fā),,這種對祖國深深的熱愛與眷戀之情,,正是他濃郁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xiàn)。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而這種映襯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厚底色的家國情懷,,早已深深根植于五千年生生不息,、不斷傳承綿延的民族血脈之中。徐悲鴻所表現(xiàn)出的這種家國情懷也正是當代中國文藝界所應傳承的高貴精神品質(zhì),。今天的中國,,通過幾代人共同努力,無論從綜合國力,,還是從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民生、文化等各方面,,均已迥異于20世紀初的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神州大地更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物質(zhì)實力不斷充裕的基礎上,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標準也變得越來越高,。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西方的“虛無主義”等非主流的藝術形態(tài)乘虛而入,還冠以“當代”之名,,在中國有所影響,,不斷扭曲受眾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故而,,在當代之中國,我們必須對這種西方低俗文化不斷入侵加以警覺和抵制,。同時,,我們應該盡快建立適合新時代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體系和評價體系,。像徐悲鴻在《奔馬圖》中所呈現(xiàn)出的“家國情懷”仍然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仍然應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因為,,藝術一旦把應該肩負的責任擔當卸下,,必然會沖擊甚至消解在近現(xiàn)代民族解放斗爭的洗禮中所形成的獨特中國藝術精神。這也必將導致“低俗,、庸俗,、媚俗”群體及其產(chǎn)品大行其道,這也勢必會削弱中華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進入新時代,,文化發(fā)展已經(jīng)上升到事關國家強盛、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主題和總體目標,。而自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所形成的緊緊維系民族命運與家國情懷的獨特精神特質(zhì),更是當今時代發(fā)展所需要傳承并弘揚的,。廣大藝術工作者應該秉承這種情懷,,以一種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發(fā)展、變革,,關心人民群眾的審美訴求,,正確引導他們的審美傾向,切實擔負起時代所賦予的社會責任,,把個人的藝術追求與審美理想與國家的發(fā)展相融合,,用藝術作品去為人民塑像、為時代放歌,。
(編輯:劉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