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在量子中繼與網絡技術上實現(xiàn)新突破

  來源:新華社記者張家偉2020-02-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中國研究團隊12日在英國《自然》雜志發(fā)表新論文介紹,,他們成功在兩個由50公里長光纖連接的量子存儲器間實現(xiàn)量子糾纏,為構建基于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

新華社倫敦2月12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團隊12日在英國《自然》雜志發(fā)表新論文介紹,,他們成功在兩個由50公里長光纖連接的量子存儲器間實現(xiàn)量子糾纏,為構建基于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合作開展。

團隊表示,,學術界廣泛采用的量子通信網絡發(fā)展路線是通過基于衛(wèi)星的自由空間信道實現(xiàn)廣域覆蓋,,同時利用光纖網絡實現(xiàn)城域及城際地面覆蓋,。然而光子在光纖上的節(jié)點間傳輸時,受限于光纖的固有衰減,,目前最遠的點對點地面安全通信距離僅為百公里量級,。

研究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教授告訴新華社記者:“要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一個方法是將點對點傳輸改為分段傳輸,,并采用量子中繼技術進行級聯(lián),即將整個通信線路分幾段,,每段損耗都較小,,再通過量子中繼器將這幾段連接起來,這使得構建全量子網絡成為可能,?!?

然而,受限于光與原子糾纏亮度低等技術瓶頸,,此前最遠光纖量子中繼僅為公里量級,。為實現(xiàn)遠距離量子存儲器間的連接,團隊克服了多項技術挑戰(zhàn),。例如,,他們自主研發(fā)了周期極化鈮酸鋰波導,通過非線性差頻過程,,將存儲器的光波長由近紅外轉換至通信波段,,經過50公里的光纖僅衰減至百分之一以上,效率相比之前提升了16個數(shù)量級,。

實驗中,,研究團隊結合多項新技術,成功在兩個由50公里長光纖連接的量子存儲器間實現(xiàn)雙節(jié)點的量子糾纏,。這一距離足以用于連接兩座城市,。

潘建偉說:“作為原理性驗證,這個實驗中的兩個量子存儲器是在同一實驗室內,,通過50公里長的光纖盤連接,;下一步要在空間真正分離的系統(tǒng)中開展研究,推動這項技術的實際應用,?!?

(編輯:鑫果)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