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成立30多年時間里,有多少人進行舊體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留下了多少舊體詩,、詞、文,?出版過多少舊體詩集,、詞集、文集,?
7月3日,,在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民國舊體文學學術研討會上,面對這些提問,,在這個領域耕耘了20余年的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曹辛華坦言,,目前還無法給出具體的答案,。在他看來,這一時期的舊體文學文獻猶如一片有待開發(fā)的“原始森林”,,數量龐大,,其全貌尚無人知曉。
無論是來自古代文學領域,,還是身處現代文學學科,,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現代舊體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一環(huán),系統(tǒng)整理現代舊體文學文獻是當下學術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工作,。
發(fā)現“月亮的背面”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今天,當人們吟誦起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時,,或許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個文學現象:在新文化運動后的幾十年中,,即使是魯迅、毛澤東,、陳毅這些文學家,、革命家,仍然沒有放棄舊體文學的創(chuàng)作,。曹辛華說,,陳獨秀、李大釗,、周作人,、郁達夫、郭沫若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其實都留下了不少舊體詩詞作品,,聞一多甚至有過“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的反思,。當時,,不僅在蘇州、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南社,、聲社、如社等詩詞社團,,而且有陜甘寧邊區(qū)的“懷安詩社”,、晉察冀邊區(qū)的“燕趙詩社”,新四軍也在江蘇鹽城成立了“湖海藝文社”,。
曹辛華認為,,詩詞社團的活躍既加強了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也為切磋技藝、發(fā)揚傳統(tǒng)提供了條件,。而由于印刷業(yè)的發(fā)展,,這些詩詞社團大多能及時出版社集,有的還創(chuàng)辦有專門的社刊,。此外,,在《民報》《覺民月刊》《中華新報》等很多報刊上,都開辟了詩詞專欄,,選登詩詞作品,,形成了一個舊體詩詞寫作、傳播,、消費的完整鏈條,,在刺激詩詞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加快了詩詞傳播速度,。
“不僅如此,當時舊體詩詞研究還成為很多高校的專業(yè)課程,,有專人教授,。”曹辛華拿出一本1933年出版的《詞學季刊》創(chuàng)刊號,,據其中的一篇文章記載,,吳梅、汪東,、陳洵,、劉永濟、龍榆生等詞學家分別在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暨南大學等院校講授詞學,。著名詞人,、學者唐圭璋就是吳梅當年的弟子,葉嘉瑩則是顧隨在輔仁大學任教時的高足,,當年的教育成果可見一斑,。
然而,不論舊體文學社團還是舊體文學作家,,在大多數文學史著作中,,人們很難發(fā)現他們的身影。
“在以往的文學史寫作中,,現代舊體文學一直處在一種‘三不管’的尷尬境地:既不屬于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的研究范疇,,又遭到現代文學的排斥?!辈苄寥A把現代文學史上“新文學”和“舊體文學”比作月亮的兩面,,本是相輔相生、同時并存的關系,,但新文學成了月亮的“亮面”,,舊體文學則成了月亮“背面”,“我們想認識現代文學史這輪‘全月’,,就應該像科學家一樣,,既探索‘亮部’,又探索‘暗部’,,豈可僅盯‘亮部’,?”
還原現代文學“生態(tài)”
在現代文學史階段,舊體文學創(chuàng)作的總量有多大,?
曹辛華這樣回答:詞體以宋代最為人所稱道,,《全宋詞》收錄的詞大約兩萬首,而他正在編纂的《全民國詞》,,僅第一輯的體量就與之相當,。雖然尚且無法準確估算,但待到此書全部編纂完成,,數量至少是《全宋詞》的數倍之多,。如果將之拓展到舊體詩、詞,、曲,、賦、劇,、聯(lián),、小說等各種文體,其規(guī)??上攵?。宋代國祚300多年,而現代文學史只有短短的三十幾年,。
在多年的研究過程中,,曹辛華深感現代文學史上的舊體文學作家、作品繁多,,文獻問題復雜,,還原現代舊體文學的“生態(tài)”頗為困難。他建議,學界,、出版界應共同努力,,深入排查各類現代舊體文學相關文獻,梳理現代舊體文學的總體情況,,形成各種文獻史料或資源庫,,為全面認識現代舊體文學提供文獻基礎。這也是還原中國現代文學“生態(tài)”的必由之路,。
“現代舊體文學史在為新文學史的研究提供參照的同時,,還將真正實現現代文學史專家一直要做到的‘原生態(tài)’研究設想,刺激現代文學研究思維新變,。借助舊體文學這一參照物,,一方面可使我們對新文學與舊體文學的互動、互通問題有所明白,。另一方面,,可使我們真正了解中國文學由古典到現代轉型的‘內幕’,為‘事實文學史’的撰寫提供素材與理論支撐,?!辈苄寥A希望,在文獻準備充足的情況下,,今后可以仿照《中國近代文學大系》《中國新文學大系》的模式,,編寫《民國舊體文學大系》,,將現代舊體文學中那些“新”,、奇、特,、美的篇章遴選出來,,以便學術研究使用。
“毋庸諱言,,這一時期的舊體詩文大多稱不上優(yōu)秀作品,,但畢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我們這代人有責任把它們整理出來,?!辈苄寥A說。
(記者 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