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 強行上下地鐵或?qū)⒈弧袄凇?/h1>
  來源: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2018-07-0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從7月1日起,,新實施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規(guī)定》明確禁止了9類危害或者可能危害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行為,包括禁止強行上下車,,禁止攀爬或者跨越圍欄,、護欄、護網(wǎng),、站臺門等

從7月1日起,,新實施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規(guī)定》明確禁止了9類危害或者可能危害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行為,包括禁止強行上下車,,禁止攀爬或者跨越圍欄,、護欄、護網(wǎng),、站臺門等,,禁止在車站出入口5米范圍內(nèi)停放車輛,禁止在地面或者高架線路兩側各100米范圍內(nèi)升放風箏,、氣球等低空飄浮物體和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

針對乘客在軌道交通內(nèi)出現(xiàn)違法違規(guī)行為,《規(guī)定》明確表示,,將建立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崗位從業(yè)人員不良記錄和乘客違法違規(guī)行為信息庫,,并按照規(guī)定將有關信用信息及時納入交通運輸和相關統(tǒng)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也就是通常認為的“黑名單”,。

在地鐵上,,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此也有相關規(guī)定,。哪些事兒不能在成都地鐵上干,一起來看看吧,。

飲食處罰

再忙也別在地鐵上吃東西

最高罰200元

自2016年《條例》公開征求意見起,,有關車廂內(nèi)能不能吃東西的問題便一直受到關注。在早高峰時段,,乘客在地鐵上吃早餐的行為較為普遍,,大部分人給出的理由是“趕時間,只有在坐地鐵時吃了,?!币灿胁簧偃朔从常?jīng)常遇到在地鐵里吃包子的人,,味道很大,,很影響旁邊的乘客。

根據(jù)《條例》,,規(guī)范乘客文明出行,,營造良好乘車環(huán)境的要求還有更多,包括禁止吸煙,、隨地吐痰,、便溺、吐口香糖,,亂扔果皮,、紙屑、包裝物等廢棄物;禁止躺臥,、乞討,、收撿廢舊物品;禁止踩踏座椅、追逐打鬧,、彈奏樂器;禁止擅自擺攤設點,、停放車輛、堆放雜物,、散發(fā)宣傳品或者從事銷售活動等,。違反上述規(guī)定,拒不改正的,,將受到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處罰,。

物品禁帶

除導盲犬外

其他動物不能被帶上地鐵

關于是否應當禁止攜帶折疊自行車和除導盲犬之外的其他動物進站乘車問題,曾在一段時間里引發(fā)了市民熱議,。在很多人看來,,使用折疊自行車雖符合綠色出行、低碳環(huán)保的發(fā)展理念,,但在相對封閉的軌道交通車廂,,即便予以折疊仍然存在妨礙通行和致人損害的較大可能,。因此,《條例》最終規(guī)定,,禁止攜帶折疊自行車進站乘車,。需要說明的是,將折疊自行車妥善封裝后作為“行李”只要符合攜帶行李的要求,,是可以進站的,。

同時,近年來各類型的禽流感暴發(fā)頻次逐漸增多,,禁止攜帶動物進站有利于預防疾病傳播,,但視力障礙患者攜帶具有導盲犬證、動物健康免疫證明的導盲犬作為其必要的出行指引工具除外,。

嚴懲逃票

“主觀惡意”逃票行為

除補票款外還將行政處罰

成都地鐵每天都承擔著龐大的客運運輸,,一些坐地鐵的“馬大哈”常會把車票弄丟?!稐l例》明確,,乘客無票乘車的(包括持無效票乘車的),由軌道交通運營單位按照出(閘)站線網(wǎng)單程最高票價收取票款,,不設處罰措施,。

但冒用他人乘車證件乘車、持偽造證件乘車或者采用其他方式逃票,,《條例》指出,,除了按照前述規(guī)定承擔補足票款的民事責任外,還設置了行政處罰措施,。2018年5月19日22時40分許,,成都草莓音樂節(jié)散場后,成都地鐵4號線非遺博覽園站迎來了數(shù)千名乘客,。其中一部分乘客未購票直接翻閘進站的不文明乘車行為,,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與討論。隨后成都地鐵在成都市公安局軌道公交分局支持下,,通過票務系統(tǒng),、電子支付系統(tǒng)和人臉識別系統(tǒng),核實當晚翻越閘機的乘客信息,,翻越出站閘機進站的乘客有112人,,有106人在當天出站時已主動補票。未補票6人逾期將被罰款,,同時列入黑名單影響日后乘車,。


(編輯:鑫果)


7月1日起 強行上下地鐵或?qū)⒈弧袄凇? /></span></div>
</div>
<!-- -->
<div   id=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