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溫情記憶:轉角遇到報攤

  來源:新華社記者 王一娟 盧娟2018-10-1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清晨6點,,天光未明,,街道兩邊的銀行和商鋪門鎖緊閉,路上少見行人。62歲的張德榮來到自己位于香港尖沙咀廣東道和海防道交界的報攤,,和守攤8個鐘頭的姐姐交個班,旋即到附近的寫字樓派發(fā)當天的報紙,,以此開始了一天16個小時的工作,。

清晨6點,天光未明,,街道兩邊的銀行和商鋪門鎖緊閉,,路上少見行人。62歲的張德榮來到自己位于香港尖沙咀廣東道和海防道交界的報攤,,和守攤8個鐘頭的姐姐交個班,,旋即到附近的寫字樓派發(fā)當天的報紙,以此開始了一天16個小時的工作,。

寸土寸金,、霓虹閃爍的香港街頭,隔不遠就會在路邊見到一個報紙檔,。買報的人遞上幾元港幣,,從報販手中接過當天的報紙,開始閱讀生活,。經(jīng)年累月,,報紙檔構成了日復一日不可或缺的街頭生活風景。

一個不起眼的報紙檔,,往往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幾代市民家庭依靠它維系生計。

24小時報攤守護微光

派完100多份報紙回到報攤,,張德榮又馬不停蹄整理擺放當日報紙,,打理自己一平方米多的報攤:書籍、雜志,、報刊碼放整齊,,各歸各位,賣得好的香煙,、瓶裝水,、涼果、口香糖放到顯眼位置,,等待顧客光顧,。

報攤在香港被稱為報紙檔,攤主則被稱為報販,。這些在街頭擦肩而過的報紙檔,,不僅年歲夠久,也是香港現(xiàn)存600多家注冊報紙和期刊售賣的主力軍。

1904年,,首個流動報紙檔在中環(huán)花園道開檔,,開香港報紙檔先河。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報業(yè)的黃金時期,,香港街頭有近2500個報紙檔,,“那時候,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報攤,,生意紅火得不得了,。”香港報販協(xié)會副主席張德榮說,。

在那黃金年代,,一個報紙檔一天能賣千份報紙,有時甚至達到2000份,。每逢有爆炸性新聞事件發(fā)生,,銷量更是驚人,買報的人排成長龍,,報販應接不暇?!澳菚r候報紙賣得很好,,根本不用考慮是不是要賣其他東西來貼補?!苯衲?8歲,、笑稱4歲就在父母報攤當“童工”的林潔卿回憶說。

身為香港報販協(xié)會公關主任的林潔卿說,,生意好做的時候,,她家里經(jīng)營著四個報紙檔,是報紙檔給了一家三代衣食無虞的生活,。

“現(xiàn)在的報紙檔比過去少多了,。政府不發(fā)新的牌照,買報的人越來越少,,生意不好做,。”張德榮對記者說,。

林潔卿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令紙媒走入嚴冬,作為分銷商的報攤唇亡齒寒,。免費報紙的增加,,便利店的競爭以及其他一些有商業(yè)牌照的商店也開始兼賣報紙雜志,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了報攤數(shù)量減少。

香港食物環(huán)境衛(wèi)生署提供的最新數(shù)字印證了張德榮的話,。截至2018年7月31日,,全香港擁有牌照的固定報紙攤位僅剩393個。十幾年的時間里,,報紙檔減少速度之快,,令人吃驚。

為了生存,,有的報販24小時不關檔,,通宵守攤。記者一天夜里11時路經(jīng)香港灣仔區(qū)菲林明道的一家報攤,,見攤主仍守在攤前,,偶爾有人來買一瓶水、一包煙,。細雨霏霏中,,報攤朦朧的燈光溫暖了暗夜。

報紙檔前景黯淡后繼乏人

張德榮和林潔卿都表示,,現(xiàn)在報攤生意后繼無人,。

“老的老了,年輕的沒興趣,。因為干這行沒假期,、沒錢賺,我們這輩人也許就是最后一批賣報的了,?!绷譂嵡洮F(xiàn)在處于半退休狀態(tài),由妹妹接手了報攤生意,,而張德榮的兒子在港鐵公司工作,,更不可能接手他的報攤。對于他們來說,,“除了賣報,,干別的也很難。如果有機會早就轉行了,?!?

記者在香港街頭看到,守著報紙檔的絕大多數(shù)是六七十歲年紀的老人,。他們親歷了報紙檔的榮耀,,也目睹了這一行業(yè)的遲暮,如今依然堅定地守護著從父輩手中接過來的這份事業(yè),,默默而勤奮地勞作著,。

滿頭白發(fā)的張德榮對記者說,“真是非常辛苦,老婆,、姐姐都來幫忙,,每天開足24小時,還是沒錢賺”,。

他說,,每天報紙零售加起來只有幾十份,買報紙的人年齡都在40歲以上,,“年輕人都看手機,,不買報啦。好在現(xiàn)在賣不掉的報紙發(fā)行商可以回收,,至少不會虧錢,。”賣報收入只能占到張德榮每天收入的十分之一,,其余主要靠售賣物品,。這與報攤的黃金時代比“落差太大了”。

林潔卿也是繼承了父母的報攤生意,。她的報攤位于深水埗的工廠區(qū),,面積只有張德榮報攤的二分之一,夾在一家茶樓和兩家便利店之間,?!盀榱硕噘嶞c錢,螺螄殼里做道場,,盡量把政府規(guī)定的能售賣的物品都擺上?!?

香港政府對報攤進行了比較嚴格的管理,,持牌固定攤位小販每年要交4000多元港幣的牌照費,須遵守《小販規(guī)例》的規(guī)定及相關牌照的持牌條件,。除報紙雜志外,,持牌攤位按規(guī)定可額外售賣紙巾、香煙,、打火機,、香口膠、糖果等12種物品,。如果違規(guī),,報販就有可能被檢控罰款。同時,,報販租借別人牌照,,一經(jīng)揭發(fā),食環(huán)署有權收回牌照。

報攤承載港人集體回憶

曾幾何時,,一紙如風,,新聞瞬間傳遍香港各個角落。人們手持一份心儀的報紙,,在茶樓或者冰室里坐上半天,,鄰里見面暢談紙上事,是何等的愜意,。

報紙檔是香港街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張德榮這樣的報販們的生活來源。有專家認為,,報攤有存在價值,,食環(huán)署應從恩恤角度,重新考量報販政策,。例如對收回的牌照,,可以考慮發(fā)給低收入人士,給他們自食其力的機會,。

報攤承載著香港人閱讀生活的溫情記憶,,也是街坊鄰里的信息交流平臺,買一份報紙,,和攤主談天說地,,分享憂喜,交流信息和感情,,比自助買報更具人情味,。

報紙檔雖然日趨式微,但生命力依然頑強,。面對當下的困境,,香港報販協(xié)會積極與政府溝通,表達報販們的訴求,,希望政府放寬報販售賣的貨品種類,,改善經(jīng)營環(huán)境,讓報販能增加收入,。而報販們則不辭辛苦,,靈活求變,困境中圖生存,,不輕言放棄,。

林潔卿說,政府自2000年以來就沒有簽發(fā)新的報販牌照,,現(xiàn)存的報紙檔也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減少,。但是報紙檔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報紙檔完全消失,是一件很讓人心痛的事,?!彼拖骂^,神色黯然,。

林潔卿感慨地說,,報紙檔養(yǎng)活了全家?guī)状耍龑Υ藨延泻苌畹母星?,所以愿意站出來參加到報販協(xié)會中,,為更多的人做一些服務工作,讓漸趨式微的報紙檔能夠生存下去,。  (編輯:紅研)


香港溫情記憶:轉角遇到報攤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