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神話粉碎機,先要粉碎自己

  來源:鳳凰網(wǎng)讀書文| 錢理群2019-09-2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9月25日)是魯迅誕辰。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在中國讀者中影響最大的現(xiàn)代作家,。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一般讀者對魯迅的認識多局限于他的小說和散文,。而對承載他更多自我的散文詩和雜文較為陌生。
        編者按:今天(9月25日)是魯迅誕辰。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在中國讀者中影響最大的現(xiàn)代作家。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一般讀者對魯迅的認識多局限于他的小說和散文,。而對承載他更多自我的散文詩和雜文較為陌生。

魯迅自己曾說過:“我為自己寫作和為他人寫作是不一樣的,?!比缃癖徽?wù)撟疃嗟摹秴群啊贰夺葆濉坊旧隙际菫樗藢懙淖髌贰U嬲秊樗约簩懽鞯?,就是《野草》,。魯迅說,他不希望青年們讀《野草》,,那是完全屬于他個人的東西,。對魯迅來說,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他的任務(wù)就是粉碎這個神話,。很多人說他過于冷酷。魯迅是這樣回應(yīng)的:我所想的和我所寫的不一樣,,如果我把內(nèi)心那些最黑暗,、最悲涼、最可怕的話說出來,,還有一個人愿意聽的話,,那么這個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我今天想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大家都說魯迅的作品很難懂,,但它到底難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種說法是魯迅的作品文字很難懂,,或者說它的寫作背景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F(xiàn)在研究魯迅的著作比魯迅的著作多得多,。你隨便找一本來,它就會給你介紹社會背景,、有關(guān)的知識,。我覺得,難就難在,,到底魯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講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難,。

01/ 魯迅:“我要騙人 ”

魯迅自己曾說過:

“我所想的和我所寫的不一樣”“我為自己寫作和為他人寫作是不一樣的,。”

這就非常麻煩,。那么,,我們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魯迅自己有一個解釋,。

他說,,很多人都說我講的是真話,但我并沒有把我所想講的話完全地說出來,;很多人都說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講的話,,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涼、最可怕的話說出來,,還有一個人愿意聽的話,,那么這個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魯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我要騙人》,。他講了這么樁事:在一個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門,,碰見一個來為災(zāi)民募捐的小女孩,。而當時正處于國民黨的腐敗統(tǒng)治之下,所以魯迅很清楚地知道,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災(zāi)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沒有意義。但是面對著這個熱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訴她說她做這事沒意義嗎?不能,。不但不能說,,還必須對她說:“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價值,,我一定支持你,。”于是魯迅牽著女孩的手,,走到一個商店,用大錢兌來小錢,,再把小錢交給小女孩,。小女孩緊緊地握住魯迅的手,說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體災(zāi)民,,對你表示感謝。魯迅看著這小女孩越走越遠,,他的手上還可以感覺到這個小女孩手的溫暖,,但是正是這溫暖像火一樣燒灼著魯迅的心,因為他騙了這個孩子,。但是魯迅反過來想,,我能不騙這孩子嗎?我能不騙人嗎,?他進而想到,,當今之中國,難道是披瀝真實的時候嗎,?我們能夠把我們真實的想法都說出來嗎,?不能。所以“我要騙人”,。

不知道諸位聽了這個故事怎么想,。說實在的,我每一次看到這文章,,都受到一種震撼,。我覺得一個人要說真話固然很難,但是,能夠像魯迅這樣正視自己時時刻刻不得不說假話的困境,,這需要更大的勇氣,。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兩難的選擇,但是有誰像魯迅這樣敢于正視自己渴望說真話,,但是又不能不說假話,、不能不騙人的這樣種深層的困境呢?

魯迅說他是為三種人而寫作,。一種是那些為中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強而艱苦奮斗的志士仁人們。一種是那些正在做著好夢的青年,。

他要為這些人吶喊助威鼓勁,。第三種寫作對象非常特別,魯迅說,,我是為我的敵人而寫作的,。既然是為敵人寫作的,就不能把內(nèi)心的痛苦說得太多,,不能在敵人面前顯示痛苦,。

因此,他必須有所遮蔽,。這就是說,,魯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樣,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隱藏著更多東西,,他的意思就表現(xiàn)在浮現(xiàn)和隱蔽之間。而且從根本上說,,一個人的思想,,特別是一個人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一種生命體驗,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一旦用語言表達了,,這思想就被簡單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魯迅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我感到空虛。”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默默無言的魯迅,,才是真實的。

02/ 魯迅: “我不希望青年人看《野草》”

今天人們談?wù)摰米疃?、讀得最多的魯迅作品,,譬如《吶喊》《彷徨》等,以及大多數(shù)雜文,,基本上都是為他人寫作的,。 真正為他自己寫作的,魯迅交代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魯迅說,《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學(xué),,而且他說,,《野草》是屬于我自己的。 他不希望青年們看他的《野草》 ,,那是完全屬于他個人的東西,,是最具有魯迅個性、最屬于魯迅個人話語的一個作品,。魯迅的《野草》就成為我們?nèi)ソ咏斞胳`魂的一個窗口,或者提供了一個途徑,。當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只不過相對于其他作品來說,,它遮蔽得少一點。

這里首先要交代兩點: 第一,,《野草》是散文詩,。 詩是很難講的,詩只能去領(lǐng)會,;詩是含混的,,要你去感悟。 第二,,魯迅的哲學(xué)是非常豐富和復(fù)雜的,。 魯迅自己說過,有兩種思想在不斷起伏,,一是人道主義思想,,一是個性主義思想。 《野草》集中討論什么問題呢?是討論作為個體的生命,,它的深層困境這樣一個問題,。所以《野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展現(xiàn)的是魯迅哲學(xué)的一個側(cè)面,,而不是全部,。

03/ 魯迅:要么 坐以待斃,要么垂死掙扎

人們往往把火視為一種生命的象征,。但是魯迅想象的是“死火”,,他把“死亡”和“生命”并置來討論。 他提出來“死火”這個意象,,就同時集中了生命和死亡兩種意思,。

首先我們談第一個方面。魯迅把個體生命放在從過去到現(xiàn)在到將來這樣一個歷史的縱坐標中,,來考察人的個體生命的生存困境,。譬如對于將來,人類有種種幻想,,西方世界有烏托邦,,中國世界有大同,都是屬于人們對未來的想象,。人們總是想象著未來是無限完美的,、完善的、沒有矛盾,、沒有斗爭的一個終結(jié)點,,魯迅把它概括成關(guān)于“黃金世界”的想象。

對此,,魯迅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黃金世界,,還有沒有黑暗?魯迅回答說,,有,,不但有,還會有新的死亡,。為什么呢,?魯迅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他說人總是這樣的: 曾經(jīng)闊氣的人想復(fù)古,,正在闊氣的人想維持現(xiàn)狀,,還沒有闊氣的人想改革;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永遠如此,。 到了黃金世界也是一樣,當然黃金世界里“闊氣”的概念可能跟今天不大一樣,,但是那個時候仍然有曾經(jīng)闊氣,、正在闊氣、還沒有闊氣的人,。在一般人認為,,好像黃金世界是個沒有矛盾、沒有斗爭的世界,,但是魯迅卻看見了新的矛盾,、新的斗爭,甚至看見了新的死亡,。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說的“于天上看見深淵”,。人們看見是天堂的地方,魯迅看見的是深淵,。由此,,魯迅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xué)結(jié)論: “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nbsp;至善至美的未來,,是人類給自己制造的一個神話。魯迅的任務(wù)正是粉碎這個神話,, 《野草》很多篇都是粉碎這個神話的,。

在《野草》里,魯迅用大量篇幅塑造了許多文學(xué)意象,,而這些意象都象征著人類的某些方面的深層困境,。這里我想舉幾個例子?!端阑稹肥蔷哂恤斞甘较胂罅Φ囊黄恼?。人類關(guān)于火有種種想象,,總的說來,,人們是把火視為一種生命的象征。但是魯迅想象的是“死火”,,集中了生命和死亡兩種意思,。我們看他是怎樣展開獨特想象的。他說,,我做夢,,夢見自己在山峰間奔馳,跑啊跑,,突然從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看,,一片青白色,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顏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見了很多珊瑚樣的紅的影子。在死亡的顏色中出現(xiàn)了生命的顏色,,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間展開了一個哲學(xué)的討論,。死火對我說:先生啊,,請你趕緊把我救岀去,否則我將凍滅,。我說好,,我就把你帶出冰谷。死火又說,,你把我?guī)С霰?,我會燒完。我只能在“凍滅”和“燒完”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我們在研究魯迅的《野草·死火》所遇到的一個難點。后來我的導(dǎo)師王瑤先生啟發(fā)了我,。那一年王先生正好七十歲,。他說,我現(xiàn)在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 要么什么事不干,,這叫“坐以待斃”,;要么像大家宣傳的那樣“發(fā)揮余熱”,再努力奮斗,,但這不過是“垂死掙扎”,。我只能在“坐以待斃”和“垂死掙扎”這兩者之間作有限的選擇。 你說怎么辦,?當時我一聽,,馬上想起了魯迅的《死火》?!皟鰷纭本褪恰ё源龜馈?;¨燒完”就是“垂死掙扎”。盡管最后等待大家的都是死亡,,但是“燒完”和“凍滅”有沒有區(qū)別呢,?有區(qū)別。這個凍滅,,他一輩子什么事兒不干,,他的生命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光影,,這是一個生命的空殼。這個燒完,,雖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燒的那個瞬間是發(fā)出燦爛的光輝的,他的生命是充實的,。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生哲學(xué),,就是生命的價值不在于結(jié)果,而在于過程,。結(jié)果所有人都一樣,,但是過程不一樣。你奮斗的過程,,你掙扎的生命,,努力的生命,是充實的,,是有價值的,。而那浪費的、無所事事的生命是空虛的,,是沒有意義的,,是生命的空殼。這就好像奧林匹克精神一樣,,貴在參與,。這就是魯迅《野草》的哲學(xué),這正體現(xiàn)了魯迅那種重視過程而不重視結(jié)果的人生哲學(xué),。這“凍滅”和“燒完”的命題實際上告訴我們,,人的自我選擇、自我實現(xiàn)的極端的有限性,。你不能把人的選擇的可能性想入非非,,人就是在凍滅和燒完之間作極其有限的選擇。但是畢竟還是有選擇的余地的,,所以王瑤先生對我說,,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垂死掙扎,,因為垂死掙扎有一種掙扎之美,。

04/ 魯迅:“絕望之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野草》里還有一篇《影的告別》,。大家知道,影子的物理特征就是當正午陽光直照的時候,,或者完全黑暗的時候,,這影子就沒有了,,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間。 魯迅就用這種影子的形象,,來象征自已這樣一種“歷史中間物”的歷史命運,。 “歷史中間物”是什么意思呢?魯迅說,,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搗亂。當然不被黑暗所相容,,因此黑暗到來的時候,,這樣的影子要消亡。同時,,歷史中間物的意義僅僅在于和黑暗搗亂,,他的生命價值是和黑暗緊緊連在一起的,是實現(xiàn)在對黑暗的反抗當中的,,因此當黑暗真正消失,、光明真正到來的時候,這個歷史中間物的價值也沒有了,,影子也要消亡,。所以像魯迅這樣的歷史中間物,他不僅在黑暗中沒有自己的地位,,同時在光明中也沒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已的立足點,他只能夠彷徨于無地,。這“無地彷徨”四個字,,實際上說盡了知識分子的深層困境。

但是當一個人絕望到頂點的時候,,就會大徹大悟,,這就是魯迅所說的“于無所希望中得救”“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很多事情你之所以失望,,原因就在于你原來抱的希望太大了。所以一開始,,你就把所有的問題都看透了,,都想透了,你就不絕望了,。這就叫做“于無所希望中得救”,。絕望到底,就成了大徹大悟,。所謂大徹大悟,,就是看透了人生社會歷史的局限性,、有限性,看透了自我選擇的有限性,。大徹大悟之后,,人們還可能出現(xiàn)兩種態(tài)度。 一種態(tài)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么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還有一種態(tài)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前面是墳,,但還要努力地往前走,,要反抗,要奮斗,。 因此魯迅的哲學(xué)就是要“反抗絕望”,。

這種反抗絕望的哲學(xué),其實包含兩個側(cè)面,。一個側(cè)面就是看透一切,,大徹大悟,或者說就是一種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打破一切幻想,,打破一切神話,清醒地面對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切生存困境,,這是打破一切瞞和騙的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態(tài)度,。另一個側(cè)面,就是采取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一種反抗絕望的哲學(xué),是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當中的道家,、佛家的大徹大悟和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個高度的結(jié)合。 在我看來,,這樣一種以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為其特點的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xué),是魯迅哲學(xué)的核心,,同時也是20世紀的中國所留下來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遺產(chǎn),。
          (編輯:紅研)




《科學(xué)導(dǎo)報今日文教》征稿可發(fā)新聞、政工論壇、學(xué)術(shù)論文,、課題研究、講座,、學(xué)生作文,、書畫、攝影作品,、傳記,、專家、企業(yè)專訪,、廣告軟文等,,歡迎投稿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370016,郵發(fā)代號:23139 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作為神話粉碎機,,先要粉碎自己


 
[責(zé)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zé)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zé)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xué)習(xí)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xué)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xué)研究,、宗教學(xué)研究,、教育學(xué)研究、文學(xué)研究,、新聞學(xué)與傳播學(xué)研究,、考古學(xué)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xué)習(xí),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