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醫(yī)療隊的戰(zhàn)友們陸續(xù)歸家后,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ICU護士長熊杰回到隔離病房,,繼續(xù)護理余下的十多位重癥“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有人已入院3個多月。
羽絨服換成單衣,,短發(fā)長成長發(fā),,到5月11日,熊杰的“抗疫”之路持續(xù)了116天,,她要送最后一位患者出院,,才能回歸正常生活。朋友圈中逐日的“蘇醒”武漢,,已讓她感到勝利在望,。

▲熊杰在檢查ECMO管路。受訪者供圖
━━━━━
在中法新城院區(qū)修建“新冠ICU”
武漢的發(fā)熱門診從未像今年冬季那么繁忙,。
1月中上旬,,醫(yī)院一向冷清的發(fā)熱門診,開始一天掛出五六百個號,,陸續(xù)有病人轉(zhuǎn)去了金銀潭醫(yī)院,。
熊杰所在的ICU,開始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感染的患者。這個很快被定名為“新冠肺炎”的疾病,,最先侵襲人體的肺部,造成嚴重缺氧,,ICU集中了最多的呼吸機,,也開始住進越來越多的病人。
這是所有人意識到問題的開始,。1月27日,,熊杰接到通知,前往醫(yī)院中法新城院區(qū)工作,。當時,,武漢疫情的嚴重態(tài)勢逐漸暴露,調(diào)崗來得突然,,熊杰穿著過年新買的羽絨服,,只來得及拿個塑料袋裝了工作服就走,到了中法新城才知道要進隔離區(qū)護理新冠肺炎患者,,恐懼的情緒一下子冒了頭,。
“不怕是不可能的。新冠明確具有傳染性,,又看到了那么多重癥的患者,,身邊也有人被感染?!辈贿^,,熊杰沒有特意與恐懼戰(zhàn)斗,到了中法新城,,她和同事馬上開始培訓防護知識,、進行收治病人準備,龐大的工作量面前,,恐懼找不到插空的時間,,自行煙消云散了。
和武漢很多新增的定點醫(yī)院一樣,,中法新城院區(qū)也面臨隔離病房改造的問題,。正是春節(jié),工人不夠,,護士來湊,,搬運物資、騰空病房樓,、做清掃保潔,。由于患者積壓過多,新開一個病區(qū)就收治一批患者,她一邊參與新病區(qū)改造,、一邊進隔離區(qū)做救治護理,。
前期沒得到及時救治的患者很多轉(zhuǎn)為重癥。1月31日,,武漢同濟醫(yī)院中法新城院區(qū)被指定為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病人救治定點醫(yī)院,,不少知名重癥專家趕來武漢。熊杰陪著援鄂醫(yī)療隊在院區(qū)考察,,48小時內(nèi),,ICU建了起來,32張床位一天內(nèi)全部住滿,,她和重癥專家杜斌進入病區(qū),,給病人插管。
之后,,她很快又開始負責新一個ICU的建設,,每天回到駐地,時針已經(jīng)轉(zhuǎn)過了24點,。
“當時腦子里還有個幼稚的想法,,等疫情結(jié)束了,我老公肯定來接我,,我就換上舊大衣,,扔掉這身羽絨服,別把病毒帶回去,?!毙芙苷f。
如今,,她早就換上了單衣,,還是沒能回家。

▲熊杰送一位患者出院,。受訪者供圖
━━━━━
1部手機和5個“戀人”
熊杰已經(jīng)從業(yè)30來年,。但這次,ICU的患者和以往不一樣,。
她所在的病區(qū),,收治的患者都是“重中之重”。以往,,ICU中最多有兩個俯臥位通氣的患者,,在這里,4成患者要俯臥位通氣,,有的患者身上插著六七根管子,,胃管,、氣管、尿管,、中心靜脈導管……完全不能動,。一些患者重達200斤,要把他們翻成俯臥位,,保證管子不錯位,,是高難度操作,也帶來更高的感染風險,。
除了病重,人和人的距離也被拉開,,患者家屬不能陪伴探視,,醫(yī)務人員又穿著厚厚的防護設備,聽力,、視力受阻,,醫(yī)患間的溝通變得很不容易。這種“隔離”加重了患者的恐懼,,有時演變?yōu)閷χ委煹目咕堋?
熊杰是護士長,,保證病人和醫(yī)務人員的雙重安全成為她最大的壓力所在?!斑@么多重癥患者,,最好是高年資的ICU護士去護理,但不可能這么多人,。我們病區(qū)集中的護士,,來自20多個科室,很多沒有ICU經(jīng)驗,?!?
她選擇自己進隔離區(qū)梳理重病人的風險點,指導年輕護士的工作,,同時改進人員搭配,,“強帶弱”幫襯著上。
這支護理團隊中很多是95后的年輕人,,和熊杰的兒子差不多大,,有的沒進過隔離區(qū),不適應防護服和護目鏡,,惡心,、嘔吐,甚至吐進口罩里,。熊杰不放心,,加了隔離區(qū)5部公用手機的微信,,叮囑他們有事隨時找,這5個微信號的備注名,,被護士們改成了“戀人1”“戀人2”“戀人3”……調(diào)侃熊杰找到了熱戀的感覺,。
2月中下旬,工作強度達到頂峰,。有時,,熊杰在隔離區(qū)里一口氣待8個小時;有時,,一天要進去三次,。白天護理,晚上管理團隊,,同時處理各種應急事件,,就算下了班,心思也回不來,。一天晚上9點,,熊杰回到駐地,當時,,一位男患者尿道口出血,,找不到原因,她一直琢磨這事兒,,凌晨三點,,突然靈光一閃,會不會是膀胱沖洗增加了尿管的外牽拉力,、磨損了尿道,?趕緊摸出手機給“戀人”發(fā)微信,吩咐調(diào)整一下患者的尿管,。

▲熊杰送別北京援鄂醫(yī)護人員,。受訪者供圖
━━━━━
從“小白”到老手
2月中旬,各地醫(yī)療隊匯集武漢,,在中法新城院區(qū),,光是來自北京的援鄂醫(yī)療隊就有5支。熊杰覺得壓力小一點了,?!八麄儊恚还鈳砹藢I(yè)幫助,,還給我們一種有依靠的感覺,。這么多人站在一塊兒就是力量,就沒什么可怕的了,?!?
她對這些素不相識的戰(zhàn)友們充滿了感激,。人生地不熟,醫(yī)療隊的戰(zhàn)友有什么需要,,她盡力幫著聯(lián)系,。后來,醫(yī)療隊陸續(xù)離開,,每一次她都去送,,加了不少人的微信,不時問問對方的情況,,隔離如何,、檢測怎樣?很多人向她表達關心,,她不太愛發(fā)朋友圈,,偶爾發(fā)一條,就有戰(zhàn)友“冒泡”和她說兩句,。
3個多月過去,,武漢陰冷的天氣,,逐漸變得潮濕和溫暖,。隨著疫情放緩,戰(zhàn)友們都離開了,,熊杰仍然在隔離區(qū)護理最后一批患者,。隔離區(qū)里越來越熱,脫下隔離衣,,身上全部濕透,,同事們開玩笑,就當免費蒸桑拿,。病區(qū)里開不了空調(diào),,每天,護士往里面送兩次冰,,清潔區(qū)里的冰箱放著中暑藥,、凍滿了水瓶子,護士們進去時拿上一瓶,,熱得不行了,,就貼身冰一下。
隔離區(qū)的一切,,熊杰都開始得心應手,。第一次穿隔離衣,她覺得流程復雜,,穿上也別扭,,操作中總怕磕碰,,護目鏡又經(jīng)常起霧,什么都看不見?,F(xiàn)在熟練了,,閉著眼睛也能穿,習慣了戴著口罩那種憋氣的感覺,,還總結(jié)出了一套特殊的步法:不要大步走,,要小步、8字形地走,,就像鴨子邁步那樣,,這樣不會揚起病毒,也不容易摔倒,。
━━━━━
老公叫她英雄 母親一天發(fā)來幾十條語音
1月27日出發(fā)至今,,熊杰的生活兩點一線,病區(qū)——駐地,,一百多天沒有回過家,,偶有幾次,老公給她來送夏天的衣服,,會叫她“英雄”,。
她和兒子有過一次“角色”互換。兒子在紐約留學,,從父親那兒得知她在一線增援,,打來電話,第一句話是:能不能辭職???她笑,說要辭職也不是現(xiàn)在,。兒子回復,,那怎么辦嘛?她說沒事兒呀,,會做好防護的,。
慢慢的,國內(nèi)疫情得到控制,,國際疫情開始蔓延,。兒子不用牽掛她,她開始牽掛起了兒子,。有時聽人說起紐約的疫情,,擔心得流眼淚。
有一次,,兒子所在的學校有人被排查出陽性,,兩人打電話,,兒子剛說了半句就掐住,怕嚇著她,,被追問后才說,,不是學生,是社會青年,。有時兒子會給她發(fā)視頻,,自己在宿舍學著做飯,煮了一碗意大利通心粉,,放著紅紅的番茄醬,,面煮爛了,熊杰給同事看,,有說涼皮的,,有說肥腸的,沒一個人看出是粉,。
熊杰沒讓兒子回來,。
“一方面,飛機上是密閉環(huán)境,,感染的風險高,。另一方面,回來也是隔離,,在那兒也是隔離,,沒有太大區(qū)別,。留學生那么多,,如果都回來,占用了公共資源,,何必呢,?我忙著工作,也管不了他,?!毙芙苷f。她只希望疫情過去,,兒子能考慮回國就業(yè),,怪想他的。
相比之下,,熊杰對母親更多的是愧疚,。
對武漢人來說,“新冠”近在咫尺,。熊杰有一個同事,,坐月子期間,,家里四個人被感染,醫(yī)院沒有足夠床位,,一個星期才全部住上院,。
熊杰的母親知道她在醫(yī)院工作,一聽說類似的消息就更加擔心,。她不說自己具體的工作內(nèi)容,,母親就找女婿、小女兒打聽,。老人今年72歲了,,為了和她聯(lián)系,學會了微信,,熊杰每天一出隔離區(qū),,手機上就是來自母親的幾十條語音,她顧不上多說,,常常只能回一句好,。今年母親節(jié),熊杰沒法回家看她,,想給她發(fā)個紅包,,老人也不會用。有一陣,,熊杰把自己的微信頭像換成了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的樣子,想給自己一點信心,,母親一看就哭了,,她心想完蛋,趕緊改了回來,。

▲熊杰送病人做CT檢查,。受訪者供圖
━━━━━
在朋友圈見證武漢的蘇醒
疫情最嚴重時,中法新城院區(qū)一夜收進三四百個患者,。有病床空下來時,,熊杰感覺到,疫情開始控制住了,。
武漢開始出現(xiàn)新發(fā)病例0增長,,仍有患者無法立即出院。在熊杰的病區(qū),,十多位患者仍在接受治療,。高齡合并其他疾病,病情仍然危重,有的還在使用呼吸機,。
今年4月,,武漢解封,陸續(xù)復工復產(chǎn),。她和同事出不去,,在朋友圈里旁觀了一次武漢的蘇醒。學校復課了,,餐館開了門,,曬美食的也多了起來。她開始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在護理病人的同時,,做好回歸日常的準備。
“已經(jīng)看到光明了,。一個月前,,患者的核酸檢測都轉(zhuǎn)陰了。我們會堅持到最后,,簡單的休整后,,投入日常的醫(yī)療工作?!毙芙苷f,。
上前線時,熊杰是短發(fā),,現(xiàn)在長長了,,要用皮筋綁起來;一百來天素面朝天地工作,,口紅不涂了,,裙子也不穿了。等回了家,,她決定好好犒勞自己,,精心打扮一下,,買一條好看的項鏈,。
住在酒店每天吃盒飯,“吃到不知道還有沒有味覺,?!钡纫院罂梢跃鄄土耍龥Q定叫上同事們一起,,大吃一頓小龍蝦,。
━━━━━
對話
“這次疫情后 相信會有更多護士愛上自己的職業(yè)”
新京報:當初出于什么原因選擇當一名護士?
熊杰:是一個偶然。當時16歲,,才初中畢業(yè),,什么都不懂,報考了護校,,更多的是家長的意愿,,自己沒有想很多。干著干著碰上了這次疫情,,派上了用場,,我覺得挺好。現(xiàn)在和老公打電話,,他一開口就說我是前線英雄,,我沒有這么覺得,但當年如果沒當護士,,這會兒大概會有遺憾,。
新京報:這次經(jīng)歷有沒有給你帶來改變?
熊杰:我學到不少東西,,尤其是觀念發(fā)生了變化,。以前老覺得80后、90后,,都是獨生子女的一代,,比較自我,不會讓自己活得很累,,實際上不是,,這次疫情,年輕人真正沖在前面,,英勇無畏,,好幾個為了工作把孩子送回老家。
以前工作時,,我對護士很嚴厲,,遇到了問題,傾向于用我認可的方式去解決,,實際上他們的腦子可能更靈活,。有個ECMO病人拔管了,要給他做呼吸康復訓練,,但是沒有器械,,他們就去酒店找了100個五顏六色的氣球,讓病人每天吹一個顏色不一樣的,。年輕人有自己的辦法,,以后回歸工作,我會更多地去接納他們、向他們學習,。
新京報:護士節(jié)要來了,,有什么想說的?
熊杰:對于護士這個職業(yè),,社會上還是有一些偏見,。醫(yī)院里各種稱呼都有,服務員,、阿姨,、小姐,似乎沒有特別順口的稱呼,。每當有大型事件,,護士去前線頂上了,就覺得會有更多理解和尊重,,但到底能持續(xù)多久,?當然,這些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護士自己熱愛職業(yè),、追求進步,理解和尊重,,最終應該還是會有的,。
這次疫情中,醫(yī)院的原則是,,護士不舒服就下來,,想撤離就尊重,事實上下線的護士都是因為病區(qū)清零,,到現(xiàn)在還有兩百多人堅守在一線,。護士是離患者最近的人,在堅守患者的過程中看到了希望,,就能得到認同感和成就感,。
這次疫情后,我相信會有更多護士愛上自己的職業(yè),。
(編輯:愛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