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市位于瑞士西北部,地處法國與德國交界處,,萊茵河穿流而過,,將全城一分為二,右岸為小巴塞爾,,左岸為大巴塞爾,。
小漢斯·荷爾拜因所繪伊拉斯謨像 資料圖片
五百年前,歐洲文藝復(fù)興的先鋒,,尼德蘭賢哲伊拉斯謨于1521年來巴塞爾居住,,晚年在此專心著述。他承繼西塞羅和彼特拉克的傳統(tǒng),,傳播反對封建經(jīng)院哲學(xué)的思想,,使這座河灣城市成為歐洲人文主義的搖籃。在赫爾德西亞古城邦中心,,離萊茵河堤岸幾步之遙處,,巴塞爾圣母院的雙箭矢尖塔聳立沖天,院內(nèi)一大理石柱下安葬著伊拉斯謨,。那里不像一座墳塋,,只有拉丁文墓銘刻有逝者的姓名。伊拉斯謨的哲學(xué)觀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精神面貌,,但生時備受指責(zé),,尤其是1529年清教統(tǒng)治巴塞爾城,竭力排斥他,,死后都沒有給他一個與其巨大貢獻相稱的陵墓,。
伊拉斯謨被后人譽為“人文主義泰斗”。巴塞爾是他最眷戀的城邦,,直到辭世都不肯離開,。他曾在老城小巷里漫步,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赭石色的圣母修道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讓人見了感受到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氛圍,。向左到勃姆倫加斯街,,就到了“伊拉斯謨之家”。在這幢白墻綠窗,,木門石梯的樓里,,他度過了一生中最后的時日,。這兒本是伊拉斯謨好友約翰·弗洛邦的宅邸。伊拉斯謨正是看中了弗氏精湛的印刷術(shù),,為了于1516年出版他重新翻譯的《新約全書》才離開故鄉(xiāng)鹿特丹,,遷居到巴塞爾來的。1517年至1521年,,他曾當(dāng)過未來查理五世的參事,,主要住在盧萬,其間,,他婉拒了馬丁·路德的合作動議,,不肯加入路德宗。這之后,,二人還展開了一場經(jīng)久不息的論戰(zhàn),。
1506年至1509年,伊拉斯謨在意大利進修神學(xué),,掌握了希臘文,,后去劍橋傳授這一作為歐洲文化歷史載體的古老文字。他發(fā)現(xiàn)圣杰羅姆翻譯的拉丁文《圣經(jīng)》中有些錯誤,,決定重譯,。友人馬丁·梵·多赫普警告他,千萬不能輕舉妄動,,聲言那等于“動搖天主教會的基礎(chǔ)”,。然而,伊拉斯謨主意已定,,偏要“太歲頭上動土”,。他找到六七種希臘文本《圣經(jīng)》,大多為12世紀(jì)的手稿,,整理編輯出一個范本,,據(jù)之移譯出新拉丁文本《圣經(jīng)》出版。最終,,伊拉斯謨的新譯《圣經(jīng)》成為十六世紀(jì)到十九世紀(jì)幾乎所有翻成現(xiàn)代語言《圣經(jīng)》的版本依據(jù),。
位于巴夫塞基赫什教堂地下的巴塞爾歷史博物館里辟有“伊拉斯謨大廳”,其中存檔的大量資料反映出當(dāng)年伊拉斯謨簡樸的日常生活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展現(xiàn)他舉行系列演講會,到歐洲各地游歷的足跡,。來訪者可以看到他當(dāng)年所用鑲嵌有古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寶石指環(huán)和沙壺,,尤其是巴塞爾畫家小漢斯·荷爾拜因為他繪的一幅肖像。畫家用彩筆素描畫出伊拉斯謨安于貧困的神態(tài),。他面龐消瘦,,目光矍鑠,,心懷深邃,顯出一位智者獨身清寒,,處身塵世之外的境界,。小漢斯·荷爾拜因的畫坊位于市中心北邊,現(xiàn)今圣誕市場附近的德語區(qū),;他在伊拉斯謨到巴塞爾兩年后為這位“修士”畫像,,二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幅油畫肖像杰作現(xiàn)存巴塞爾藝術(shù)博物館,,供游人瞻仰,。
伊拉斯謨留給后世最重要的名著是《愚人頌》,出版于1511年,。伊拉斯謨年輕時受英國人文主義熏陶,,后專事學(xué)術(shù)研究。1499年他首次抵達英倫三島,,結(jié)識圣保羅的議事修士約翰·葛萊和聞名遐邇的人文主義大師托馬斯·莫爾,,深受二人精神啟迪;前者還留有記述二人過往的《致伊拉斯謨書簡》,。伊拉斯謨于1509年再次到英國拜會托馬斯·莫爾,,二人用拉丁文合譯出希臘哲學(xué)家琉善的《對話錄》。旅英期間,,他寫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愚人頌》,,兩年后以巴塞爾著名印刷師約翰·弗洛邦精美的“弗洛邦版”首次在巴黎出版,并附有小漢斯·荷爾拜因所繪的伊拉斯謨肖像,。
伊拉斯謨在《愚人頌》中借希臘狂想女神之口,,仿琉善的譏諷語調(diào),猛烈抨擊充當(dāng)世界主宰的神學(xué)家和高級教士,,也不放過善于阿諛奉承,、愚弄民眾的封建廷臣。這部作品實際上超越時代,,觸及整個人類社會,,于1557年遭天主教反改革運動作為“邪說”查禁。他的其他著作也早就于1543年在米蘭被焚毀,。伊拉斯謨的格言是:吾不向任何人讓步,!盡管身處逆境,他始終堅持真正的理想,,不愿向羅馬教廷妥協(xié),,拒絕保羅三世恩賜的主教職務(wù),用《愚人頌》抑制盲目,,給學(xué)術(shù)研究輸入人文主義的新鮮血液,,迄今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奧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在他撰寫的《伊拉斯謨傳略》里強調(diào)他尊崇的尼德蘭人文主義哲學(xué)家所追求的是“宇宙范疇的基督教民族”,相信一種謙卑的人類之愛能夠造福于世界,。確實,,伊氏生時曾經(jīng)宣稱:“整個世界是我們所有人的祖國”。
伊拉斯謨希圖發(fā)展以拉丁文為基礎(chǔ)的泛歐洲文化,,用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來文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他1500年出版的《格言集》,,匯集了四千多句希臘文和拉丁文格言,有些至今還在現(xiàn)代法語里運用,;此書2011年由巴黎“美文書局”再版,。他在巴塞爾居住了整整八年,后因該城落入清教手中,,遂于1529年4月13日遷往黑森林布里斯戈·弗里堡,,直到1535年才返回巴塞爾,次年七月與世長辭,。
伊拉斯謨終生奮斗不息,,成為歐洲象征的先驅(qū)。人們將他在該地的故居修繕一新,,1930年辟為“伊拉斯謨博物館”,,以紀(jì)念這位歐洲文藝復(fù)興的“文宗”。伊拉斯謨的塑像豎立在鹿特丹的圣羅朗教堂前,,鹿特丹大學(xué)以他命名,,歐盟特地設(shè)立“伊拉斯謨獎學(xué)金”,旨在促進歐洲與世界各地青年的文化教育交流,。筆者曾推薦數(shù)名中國語言文學(xué)研究生獲得此項獎學(xué)金,,像伊拉斯謨那般在瑞士、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游學(xué),,領(lǐng)略先哲伊拉斯謨廣博的人文精神,。他們步異域前人后塵,豐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明,,促進中歐跨文化交流,,已取得顯著成效,讓人感到慰藉。
(編輯: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