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周燕已好多年,她是我小學同學君青的中央美院同學,。我們三人曾在西子湖畔促膝長談,,談生活、談藝術,、談人生,,聊興很濃。但對于她的國畫,,對于她的藝術經歷,,我只是有所了解,并沒有深入地去接觸和思考,。
有一天無意中看到她的微信中發(fā)了一幅畫,,她在上面引用了唐朝詩人杜荀鶴的一句詩,“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作為對這畫幅的闡釋,。我看后心中一動,在上面留下了“清疏朗潔、寂然無聲”的點評,,她對我的點評頗為認可,。后來,我又談了對她畫作的一些看法,,她認為很為精準,,直指人心,就邀我為她寫一篇隨想,。

欣賞一個畫家的藝術作品既離不開對她藝術人生的了解,,也離不開對她藝術軌跡的探尋。后來我認真看了一些藝術媒體對周燕的介紹和她的不少畫作,,突然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周燕之“燕”,她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意境,、選材,、技法、還是氣度等方面,,都與“燕子”的許多品格與特征有著偶爾但似乎必然的聯(lián)系,。 中國古人描寫燕子的古詩詞很多,我很喜歡宋朝徐集孫寫的一首《燕子》,,“呢喃不聽一年余,,又見雙飛向竹廬。翻笑人間湖???,重來仍占故巢居?!痹娭醒嘧尤牍盼輹r心中有著翻笑人間的氣度,,出新居時心中有著呢喃故土的情緣,在竹廬中雙飛靜待時光,,在“入古與出新”中追求生命的寧靜淡泊,而這獨特的意境,,不正是周燕畫中氣象帶給我們的思考嗎!

觀周燕之畫,,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充滿中國人文情節(ji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志趣。她植根于中國古人繪畫中深厚的沃土,,涉取豐富的營養(yǎng),,滋潤了她的成長。這使我想起元代畫家倪瓚的一幅《漁莊秋雯圖》,,畫中湖水淡蕩,、空明澄凈,。在凈凈的景致中似乎沒有一絲人的足跡,沒有一聲鳥語,,但畫工之外,,一種靈氣躍然紙上。我不知道周燕有沒有臨摹過這幅畫,,但她肯定“入古”頗深,,古人畫作中的意境浸染在她的筆下,使她畫作呈現(xiàn)古淡天然,,高潔脫俗,,清疏俊郎之氣韻。一個真正的畫家,,既要必須“入古”,,又要懂得“出新”。在周燕山水畫意境的構造中,,我覺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外,,西方文化似乎對她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看她最近一幅《立夏夜》的作品,,水波的波濤似乎可以從凡·高《自畫像》中的旋卷中看到影子,,波濤給人一種力量,既有生命的堅實又有超凡的心境,,我想這正是她不斷在破與立中,,對自己藝術意蘊的一種探索與超越。只有真正“入古”,,又能更好“出新”,,藝術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是著名詩人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名句,,千百年來廣為人們所傳誦。這句詩的魅力在哪兒呢,?因為詩中既有樸素的自然之美,,更有畫家的靈魂之美,。 正如美學家別林斯基說的,,“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chuàng)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敝苎嗟漠嬅涝谀膬耗??關鍵也正是在創(chuàng)作的題材中,,把“自然之美”與“生命之美”有機的融合。

周燕的故鄉(xiāng)在杭州臨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臨安境內,天目山上古木蔥蘢,,青山湖畔碧波縈回,,這些無形中影響了她對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她的畫作中,,不少都與山山水水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我看過她一組婺源寫生的作品《午后》《牧歌》,武義寫生的作品《夏風流素》《氤氳》,,一種清新之美撲面而來,,似乎可以聞到自然的芳香。一個畫家的寫生作品我覺得最能直觀地感知她的審美情趣,,因為這往往是她最源于內心所要表達的東西,,我想這正是周燕對自然真摯的感受和內心的豐盈。而超越自然之美,,用一雙美的眼睛,,用靈魂更好地表達對自然的欣賞,這必然是一個真正優(yōu)秀畫家的要求,。在周燕的畫作中,,她走進了自然,又走出了自然,,她的《春江水暖鴨先知》《草長鶯飛四月天》《山色空濛雨亦奇》,,她的《竟日此幽尋》《春路雨添花》《柳風拂四面》,畫家真正用內心去聆聽自然的聲音,,生命的思索,,世界的認知,這才是一種大美,。

小時候老家的木梁上經常會有燕窩,,有時表面看上去凹凸不平,其實里面卻非常干凈柔軟,,非常精致,。這使我想起唐代詩人秦韜玉的一首《燕子》,他對此寫得入木三分,?!安恢髲B許棲無,頻已銜泥到座隅,。曾與佳人并頭語,,幾回拋卻繡工夫,。” 燕子生命的成長之地,,是用嘴巴“繡花功夫”似的一點一滴銜泥而成,,真正是心血的結晶,燕窩既精美又大拙,,我想這不正是畫家在技法中所要追求的嗎,? 有一次我看到周燕臨摹大書畫家趙孟頫的《秋聲賦》后,心中大為感嘆,。對于這幅作品,,我也曾臨習過,而周燕確實做到了形神兼?zhèn)?,作為青年畫家書法能如此精到這倒出乎我的意料,。中國書畫同源,美的表現(xiàn)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我認為就是線條,而她對于書法線條的領悟自然影響到繪畫,。宗白華曾說,,“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團塊,,把一整套行動,,化為無數(shù)線條,再重新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最有表現(xiàn)力的美的形象,。”周燕在線條的追尋中,,精細嚴謹?shù)墓P下,,我們看到了精致唯美的形象。但細細觀賞之中,,不經意間,,我們會看到不少作品中有一種大拙之意流露筆端?!兜赖陆洝氛f,,“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痹谥苎唷短K州園林寫生之六》《舟山寫生出航》等作品中,,當技法在大拙與精美中找到一種較和諧的平衡時,,內心才能真正感知什么是“筆為心聲,畫表情懷,?!?/span>

讀過不少關于燕子的詩詞,不過印象最深刻的可能還是高爾基寫的《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象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這段文字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歲月中,,對于每一個人都是一種激勵,。人有人格,畫有畫格,。畫的氣度與精神是畫的靈魂,,而在周燕的畫中,我們看到的是,,她既有海上海燕般的剛毅,,又有南國家燕般的柔美。

周燕的藝術成長不易,,她和我同學君青有幾分相似,,他們從學校畢業(yè)后,都曾當個小學教師,,后來出于對藝術的熱愛,,都辭職重新考試。而考試之路是非常艱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想只有本人能體味,,而正是這種人生的經歷使她比別人多了更多的剛毅和堅持。在她的畫作中,,或山,,或水,或景,,或物,,內中透露出的精神氣度,生命的活力與力量,,帶給人滿滿的正能量,。而在這種力量的背后,正如她的題款“燕痕”“雁痕”中思考的,,是對人生自我的不斷否定與成長,。而江南女子的柔美,,同樣在畫中處處可見,特別是一些寫生與小品中,,《野塘寒趣》《今霄無月》《暮歸》,,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自然的溫情,,一種對生命的感恩從筆中流淌,。當剛毅的力量與柔美的天性在畫中水乳交融時,內心的動與靜仿佛交相輝映,。正如蘇東坡說的,,“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nbsp;

中國文化最高的境界叫中庸。何為中庸,?我認為這就是矛盾的一種平衡,,既有矛盾,又找到了矛盾的有機統(tǒng)一,,超越了矛盾,。而周燕藝術的實踐,正是在“入古”與“出新”中,,在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中,,在精美與大拙中,在剛毅與柔美中,,探索藝術與生命的平衡,,并找到了自己獨具一格的路子。當然,,在藝術的追尋中,,她還在努力超越自我,在今后的道路中,,我想也許在虛與實,,在有與無,在大與小等矛盾的統(tǒng)一中,,可以作些更多的思考與探索,,使創(chuàng)作的水平象海燕一樣飛得更高、更遠,,走向人與宇宙,,人與道合一的彼岸! (日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