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藏古寺,,悠悠白云話滄桑。魯山縣文殊寺坐落于海拔1112米的俺窟沱山上,,云蒸霞蔚,,群峰競秀,茂林修竹,,飛瀑流泉,,禪靜幽雅。那是遠古的經(jīng)典,,那是曼妙的世界,。
文殊寺位于魯山縣城西南五十公里的四棵樹鄉(xiāng)平溝村。文殊寺,又名“庵窟沱寺”,,歲月遙深,,千年古剎至今保持著那份從容、幽靜,。
文殊寺之得名,,緣于它在歷史上的神奇?zhèn)髡f。相傳遠古時代,,文殊圣母在此山上將佛法授傳于釋迦,、如來、彌勒,、達摩,,四弟子皆修煉成功,佛法無邊,。在百姓心中佛道是一家,,由此庵窟沱山也被世人稱為中國仙山之一,庵窟沱寺從此定名為文殊寺,。文殊圣母被尊為萬佛之師,,智慧之母,世代受人頂禮膜拜,。魯山縣是一方寶地,,風水匯聚,高僧駐足,,神仙歇腳,,皇帝加封。魯山人以身居寶地而自豪,,大山庇著,,神仙護著,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文殊寺的歷史悠久,,有著很多傳奇故事。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曾任魯陽太守,,他的“興學教”造福一方。在《水經(jīng)注》“滍水”一章中,,詳細記載了魯山的河流地貌,、山川風物、古跡遺址,、風土人情等,,其中就有文殊寺,。
隋朝末年,李世民兵發(fā)中原,,被隋軍圍追堵截,,倉皇逃到團城的深山巨谷之中,失魂落魄的他面對文殊菩薩許下宏愿:“求菩薩助我奪定中原,,建造大唐美好河山,。”此后,,李氏父子終奪下江山,,建立李家王朝。李世民即位后,,于貞觀4年為庵窟沱寺內(nèi)的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加封,,金衣加身,佛光四射,。
唐代為文殊寺的鼎盛時期,晨鐘暮鼓,,寺僧百人,,殿宇輝煌,一派繁華,。
唐武宗會昌元年,,即公元841年,日本高僧慧萼從山西五臺山敬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像(即當今普陀山供奉的“不肯去觀音”)回國,途徑魯山縣,,在文殊寺的銀杏樹下小憩,,傳說文殊菩薩顯靈,此后樹下便開設有文殊道場,。
深山孕育靈氣,,高人無不探尋。大禹,、元德秀,、范仲淹、梅堯臣等名家,,都沐浴過魯山文殊寺的佛光靈氣,。
感受寺僧清凈而雅致的生活,聆聽四周的群峰和千年銀杏,,給寺院輸入了無盡的天籟妙音,;領悟悠悠繞寺的瑞云,似是訴說著佛菩薩的大德善緣,;不絕如縷的香云,,預示著未來的幸福與吉祥,。身居寺院,祥瑞滿身,。站在心之峰頂,,寵辱皆忘,萬物皆在腳下,。
千年銀杏古樹
如今,,當年的銀杏樹已參天,成為文殊寺內(nèi)最美的景致,。一夜秋雨過后謝落滿地金黃,,置身于被金黃包裹著的文殊古剎之中,讓人仿佛夢回大唐,。
這些古銀杏樹之中的五棵造型獨特,,被李世民加封為“銀杏之王”。它們前三后二排列,,人稱夫妻樹,,低者為雌,樹圍5米,,高35米,;粗者為雄,樹圍6.9米,,高43米,。銀杏樹虬枝盤錯,樹干如擎天力士,,冠幅形似巨傘,,終日為寺院庇蔭。
魯班與文殊寺銀杏樹
土木工匠們的祖師爺魯班與文殊寺的銀杏樹也有淵源,。
魯班是春秋末年“魯之巧匠”,,被百工匠人尊為鼻祖。相傳,,建中岳廟時,,國君要求要用文殊寺的銀杏樹做個大匾額,百姓不忍伐樹,,就把這事兒告訴了墨翟(墨子),,墨翟把百姓的苦惱轉(zhuǎn)告了魯班。魯班來到這兒,,繞樹轉(zhuǎn)了三天,,終于想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在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他亮出絕技,,在銀杏樹正中豎著鋸下一塊“中心板”,,樹卻安然無恙,千年依舊,。如今,,樹干內(nèi)樹皮上的鋸茬兒清晰可見,神功所至,,千載留跡,。
雪中文殊寺
文/李月
揚揚灑灑漫天斜,不染纖塵似佛家,。一院香階堆玉殿,,五株古樹綻瓊花。
文殊大智凡人仰,,銀杏詞章眾口夸,。
淹毀重修千百代,年年歲歲舉無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