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端硯:千年山石中的文脈傳承

  來源:新華社2022-10-2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端石雕云龍紋抄手硯清白石村的端硯匠人在制作端硯,。新華社發(fā)筆墨紙硯,,伴隨中國歷史的書卷,翻過千年,。其中,,硯多為石出,是時間和自然的饋贈,,也是人類開物和造物的巧思,。

中國端硯:千年山石中的文脈傳承


端石雕云龍紋抄手硯清

中國端硯:千年山石中的文脈傳承

白石村的端硯匠人在制作端硯。新華社發(fā)

筆墨紙硯,,伴隨中國歷史的書卷,,翻過千年。其中,,硯多為石出,,是時間和自然的饋贈,也是人類開物和造物的巧思,。廣東肇慶的端硯,,與安徽歙硯、甘肅洮河硯,、山西澄泥硯并稱為四大名硯,,端硯更是被文人墨客推崇為群硯之首。

千年端硯 石破硯出

“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清代《石隱硯談》一書中這樣記載端硯的問世,。端硯石出自如今廣東肇慶端州區(qū)的西江羚羊峽,、斧柯山一帶。

肇慶,,古稱端州,,這座城市有著近2300年的歷史,。宋徽宗趙佶曾被封為端王,端州就是他的封地,。文房四寶中,,讓他愛不釋手的端硯,也誕生于此,。

一千多年來,,中國文人的書桌上,,有不少端硯的影子,。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的端溪石渠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從星硯,、北宋書法家米芾的蘭亭硯等名硯,,曾陪伴這些大家留下無數(shù)詩文墨寶。

廣東省端硯協(xié)會會長王建華介紹,,端硯石質(zhì)細密幼嫩,、研磨不滯、發(fā)墨利筆,、字跡顏色經(jīng)久不變,。若是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堂,,水氣久久不干,故有“呵氣研墨”之說,。

最好的端硯石,,藏在山脈間最難以發(fā)掘的罅隙中。采硯的工人需要匍匐前行到狹窄的坑道中,,在油燈下尋找?guī)r壁上的石脈,,再一錘一錘將幾十厘米厚的石肉鑿出來。最后用赤裸的肩膀,,將硯石背出洞外,。

“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币磺Ф嗄昵?,蘇軾南下路過端州時,深感于采硯工的艱辛,,寫下這樣的硯銘,。

以工制勝 名揚四海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亮白石村的小道,,家家戶戶的制硯工廠就開始忙碌起來,其中包括白石村程氏的第十四代制硯傳人程振良,。

位于肇慶市端州區(qū)的白石村,,是端硯的發(fā)祥地。從唐代開始,,制硯就成為這里村民最主要的謀生技藝,,代代相傳至今。如今村里有九成以上家庭從事制硯,。巧匠們用一刀一刀鑿刻,,刻出了端硯制作文化的興盛與傳承。

從唐朝初只用于研墨的簡單形制,,到宋硯開始實用與欣賞并重,,到了清代“以工制勝”,融雕刻,、繪畫,、詩詞、篆刻于一體——端硯實現(xiàn)了由粗糙到精美,、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變化,。

程振良介紹,端硯的制作過程復雜,,主要有采石,、選料制璞、設計,、雕刻,、打磨、配盒,、上蠟等工序,。端硯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來端硯生產(chǎ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為手工制作,。僅雕刻一道工序所需要的刻刀,,不同大小粗細林林總總30多把,而且為了趁手,,這些工具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做,。

王建華說,歷史更迭中端硯制造也有過低沉期,,但文化傳承一直沒有斷裂,。一方端硯見證著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傳承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端硯作為重要的外貿(mào)產(chǎn)品,,銷往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成為一張厚重的文化名片,。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端硯以出口為主,,其中六成以上銷往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和地區(qū),對高品質(zhì)端硯的需求很大,?!眹壹壏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端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楊焯忠說,,端硯,、宣紙、徽墨,、湖筆很受日本市場歡迎。

如今,,隨著國內(nèi)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書法、繪畫等藝術的普及,,端硯的主要市場已經(jīng)從國外回歸國內(nèi),。人們愈發(fā)關注端硯的藝術欣賞性,對端硯的工藝提出更高的要求,。

“硯都”非遺 文脈相承

在端州區(qū)制硯的村子中,,有這樣一句話:“先師鑿破山成路,硯田長歲子孫耕”,。硯石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長歲子孫耕”是端硯發(fā)展要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王建華說,,全社會越來越意識到硯石的珍貴性,。“資源首先要保護,,然后才能談傳承和開發(fā),。”早在2000年,,肇慶所有的硯石坑洞全部停止開采,。除了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硬性約束外,硯人們也有自己的守則與門路,。

2004年,,中國輕工業(yè)聯(lián)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授予肇慶“中國硯都”的稱號。端硯制作技藝更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F(xiàn)在端硯不僅有各個層級的非遺傳承人,,還進入了學制教育,從小學,、初中,,到大專、本科,,甚至還有研究生教育,,成體系、有規(guī)劃,,不再是過去千百年來“父傳子”的家學譜系,。

在程振良的工坊里,有一群來自肇慶學院的學生正在實習,,這些年輕人將玉雕,、木雕等雕刻的工藝融入硯雕中,并將新的藝術理念展現(xiàn)在端硯上,。

而在白石村的黃崗小學,,孩子們有一套獨特的校本課程,從一年級識硯開始,,一年學一項端硯的絕活,。硯文化課堂還把書法、繪畫,、拓片的學習融合到一起,,并邀請白石村的制硯大師們定期到學校給學生們上課。

此外,,肇慶還圍繞端硯做起全域旅游,,不僅建起了端硯博物館,還將已經(jīng)封坑的幾大坑洞做成了景區(qū),,游客可以從認識歷史,,到坑洞溯源,再到工作坊體驗,。一條龍走下來,,不僅走近了端硯,也可以感受到端硯背后的中國文化傳承,。

 (編輯:月兒)



中國端硯:千年山石中的文脈傳承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