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柱現(xiàn)場專注展現(xiàn)刻銅技藝 (長城網(wǎng)供圖)
刀是尋常刀,,人是普通人,,一把一尺長的刻刀磨損到手指快拿不住了,才會更新,。在宋國柱的工作室里,,寸把長的廢刀有半抽屜。憑借“手持刻刀刻銅”的絕技,,宋國柱被授予“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而這項刻銅藝術也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名單。
手工刻銅興起于清末民初,,刻者以刀代筆,,在銅面上鐫刻出一幅幅具有強烈金石韻味的書畫作品。正是在刻制當中產(chǎn)生的那種獨特的刀痕,,使畫面線條的金石韻味更加強烈,,使其比紙上的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宋國柱,1958年生于河北衡水饒陽縣,,當代刻銅藝人,,冀派刻銅藝術傳人。從事手工刻銅技藝幾十載,,摸索,、積累出大量刻銅技法與心德,為中國傳統(tǒng)手工刻銅技藝的恢復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使這項一度面臨失傳的手工技藝再獲生機,。
自學成才 從作品中找尋藝術靈感
宋國柱自幼喜習書畫,被古代刻銅大師的力作折服,,自制刻刀,,大膽實踐。中國畫講究傳承,,講究“筆筆有來歷”,,講究“師古而不泥古”。宋國柱在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風格之余,,堅持臨摹刻銅前輩的名家名作,,也曾被稱為“冀派刻銅”的開山之祖,從前輩的作品中尋找冀派刻銅的精髓,,在畫法高古的作品中尋找藝術靈感,。
不論是內(nèi)畫、書法還是刻銅,,他都從未真正拜師學藝,,完全是靠自己的悟性和刻苦自學,就連他刻銅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摸索出來的,。自寫自刻,題材有書法,,有繪畫,,山水花鳥人物佛像等皆備,。創(chuàng)作時少則一兩天,,多則月余,總之要自己滿意才肯收手,。他的很多作品上都配著自己寫的一首小詩,,這些小詩多數(shù)是他生活態(tài)度的真實寫照。
宋國柱的刻刀在銅面上揮灑自如(長城網(wǎng)供圖)
把握力道 雕刻作品流暢自如
宋國柱有個雅號,,叫“老神”,。老神刻銅全憑手勁兒,。站在他旁邊,看著他氣定神閑,,聽著一刀一刀“噌噌咯吱”的聲音,,要不是銅渣子一直往下掉,還真以為他要么是拿了把寶刀,,要么是削了塊泥巴……
刻刀是宋國柱自磨自制,,用的只是普通的風鋼。人也沒什么特別,,不會武功也沒有特異功能,,只是右手因為長期刻銅的原因手勁很大,手指頭也粗,,指肚上的老繭很厚,,還深深地沁著銅色。
如今的宋國柱手持刻刀,,在銅墨盒蓋上揮灑自如,,無論是刻出的字體還是圖案可以用“精美”來形容。宋國柱說:“刻銅需要巧妙的力道,,手腕要有力,,同時要緊握刻刀,刻刀在銅板上的走向才能順暢自如,,刻出的深淺才能如心想,,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磨練與經(jīng)驗?!?
收徒傳藝 保住手工刻銅絕技
因手工刻銅對于從事者有極高的藝術修養(yǎng)要求,,需要詩、書,、畫,、刻等多個藝術層面的藝術積累,學習門檻高,,學習過程漫長,、艱辛,往往是愛好者多,,有志從事者少,。為將手工刻銅發(fā)展、發(fā)揚下去,,宋國柱在慕名而來的眾多求藝者中,,遴選出既有天賦,又能認真,、吃苦的弟子,,為手工刻銅技藝的傳承培養(yǎng)新一代人才,。
(編輯:韓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