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稱呼語的禮儀傳承與時代要求

  來源:光明日報李瓊 賴健玲2023-07-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7月11日,,浙江湖州,志愿者在給孩子們上書法課,。新華社發(fā)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周禮》有言:“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北灰暈槲幕盎罨钡臐h語稱呼

漢語稱呼語的禮儀傳承與時代要求

7月11日,,浙江湖州,志愿者在給孩子們上書法課,。新華社發(fā)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周禮》有言:“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北灰暈槲幕盎罨钡臐h語稱呼語,,既是中華禮儀文化在日常語言實踐中的體現(xiàn),也是傳承華夏千年禮儀文化的要素之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延續(xù)千年禮儀文化的漢語稱呼語,,既要在新時代煥發(fā)禮儀教育的生命力,又要適應社會的變遷而完備自身,,滿足人們在新時代的稱呼需求,。

稱呼語是一種禮儀行為

稱呼語和稱謂語關系密切,卻又是不同概念,。稱呼語是一種語言中人們用來當面招呼某人的言語表達方式,,能直接反映社會交往中人們彼此之間的各種關系。稱謂語則是為了表示人們之間的關系或身份上的區(qū)別而使用的詞語,,如“媽媽”相對于“母親”,,“老師”相對于“教師”,前者是稱呼語,,后者是稱謂語,。

漢語有著豐富的稱呼語,蘊含中華文化“重視親緣”和“尊人貶己”的特點,。與世界其他語言相比,,漢語擁有的親屬稱呼語最為豐富,例如“伯伯”“姑姑”“姨姨”等,,這與中國重視親緣的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大學》道:“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薄凹覈瑯嫛笔侵腥A民族的共識,血緣在中國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可忽視的紐帶作用,。漢語的親屬稱呼語不僅在日常交際中維系著傳統(tǒng)的血緣關系,,更特別的是,面對非親屬關系的社會交際對象,,中國人也常常采用擬親屬稱呼語,,如“大哥哥”“張阿姨”“李爺爺”等,以表示親近,、信任和禮貌,。

“尊人貶己”是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稱呼他者或與他者相關聯(lián)的事物時要“尊”,,如“兄臺”“令尊”“賢弟”等敬語,;稱呼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如“鄙人”“犬子”“拙荊”等謙語,。這些稱呼語中的敬語與謙語是中華民族謙恭禮讓,、溫文爾雅的文化心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現(xiàn)在還活躍在文人的書面語或正式的商洽文體中。

稱呼語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實踐,,實際上是一種重要的禮儀行為,,蘊含著維系社會人際和諧穩(wěn)定的禮儀文化,不僅關系到言語交際能否成功,,而且還對社會關系,、社會面貌有著直接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語境下,,漢語豐富的親屬稱呼語能夠滿足人們之間的稱呼需求,。

稱呼語反映時代變遷

隨著全球化與現(xiàn)代化影響的深入,人們的社會交際范圍逐漸擴大,,陌生人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這時,,漢語稱呼語中用來稱呼陌生人的社會稱呼語出現(xiàn)了缺位,。漢語中沒有一個具有普適性的社會稱呼語用來稱呼陌生人或引起陌生人的注意。因此,,漢語的社會稱呼語隨著社會變遷不斷變換著,。這恰恰也反映了語言與時代的密切關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漢語的社會稱呼語一直處在變化當中,,在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和特色,回應著快速變化發(fā)展的社會生活的要求,。新中國成立后,,“同志”成為當時中國人民最認可、最喜愛和最受歡迎的社會稱呼語,。同時,,原先用于手工業(yè)或者工廠領域的稱呼語“師傅”也逐漸流行開來。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同志”“師傅”漸漸從普適的社會稱呼語,,回歸到這些稱呼語的本義。

改革開放后,,社會中的稱呼語變得越來越多樣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老板”一詞隨著經(jīng)濟騰飛,,逐漸在商界和服務界流行起來,。得益于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美女”作為社會稱呼語的流行始于20世紀90年代,。它是仿用粵方言的“靚女”而來,,正好彌補了對青年女性稱呼的缺位,。跟“美女”一樣,“帥哥”也是一種稱呼的泛化,,二者的語義范圍已經(jīng)虛化和擴大,。

21世紀以來,社會交往更加復雜多樣,,漢語社會稱呼語呈現(xiàn)出多樣化,、個性化、創(chuàng)新化趨勢,。比如,,近來新興的社會稱呼語“小姐姐”,本是親屬稱呼語,,現(xiàn)在常被用來指稱沒有血緣關系,、年紀較輕、但比稱呼者年長的女性,。對應“小姐姐”被創(chuàng)造而來的“小哥哥”,,也在年輕群體中逐漸流行開來,二者成為又一對新的社會稱呼語,。

重視稱呼語缺位現(xiàn)象

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漢語稱呼語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但其仍然存在年齡段模糊和部分缺位的問題,。語言學者郭熙曾在1999年提出,,漢語社會稱呼語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會處于無序狀態(tài),應當重視社會稱呼語的缺位現(xiàn)象,。

當代社會具有稱呼年輕化的傾向,,人們喜歡“顯年輕”的稱呼語,而稱呼語在年齡段上具有概括性和模糊性,,這也給日常稱呼者帶來困難,。根據(jù)筆者對20歲至26歲年輕人的訪談得知,被稱呼者不喜歡“顯老”的稱呼,,如“阿姨”“叔叔”等,,甚至部分年輕女性認為被稱呼為“姐”,也稍顯老氣,。但對于稱呼使用者來說,,對哪種年齡層的陌生人使用哪種得體的稱呼語,是有一定難度的,。

除了用來稱呼陌生人的普適性社會稱呼語的缺位,,還有有關女性為主體的配偶的社會稱呼語的缺位。比如,男性導師的配偶可以被稱呼為“師母”,,但對女性導師配偶的稱呼卻令人頭疼,;或是男性老板的配偶稱為“老板娘”,但卻難以稱呼女性老板的配偶,。這種缺位問題固然有其歷史文化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漢語稱呼語在一定程度上尚未能滿足新時代的新要求。

語言承載著社會歷史,,語言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本身也是不斷前進變化著的歷史,。漢語稱呼語既延續(xù)著中華民族的禮儀文化,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變化著,;既是中華五千年禮儀文明的實踐載體,,又是新時代煥發(fā)中國禮儀文明生命力的重要媒介。泱泱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奠定了漢語稱呼語的禮儀基因,。盡管漢語稱呼語經(jīng)受時代的洗禮而不斷更新,,但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卻是不變的璀璨。

(作者:李瓊,、賴健玲,,分別系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

編輯:月兒


漢語稱呼語的禮儀傳承與時代要求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