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不僅僅是性格內向

  來源:北青報 中國青年網(wǎng)2023-08-0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北京科學中心社交恐懼癥,俗稱社恐。雖然網(wǎng)絡上經(jīng)常有人“開玩笑”說自己是社恐,但實際上的社交恐懼癥,遠不如網(wǎng)上所描述的輕松,,它又被稱作社交焦慮障礙?;颊叱31憩F(xiàn)

社交恐懼癥,,俗稱社恐。雖然網(wǎng)絡上經(jīng)常有人“開玩笑”說自己是社恐,,但實際上的社交恐懼癥,,遠不如網(wǎng)上所描述的輕松,它又被稱作社交焦慮障礙,?;颊叱31憩F(xiàn)出對社交場景及公開場合的害怕、恐懼和擔憂焦慮,出現(xiàn)心慌,、心悸,、手抖等嚴重生理反應。

“社恐”終生患病率高達12%

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或者別人貼上“社恐”的標簽,,這一現(xiàn)象固然說明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在意和體會自身的感受,但也在將這一概念泛化,,使其被簡單歸因于性格內向,。他們與真正的社恐癥患者仍有本質區(qū)別。

美國流行病學研究調查統(tǒng)計后,,將社交恐懼癥列為國內三大心理障礙之一,。據(jù)研究顯示,此種病癥通常起始于童年,、青春期,,發(fā)病年齡在20歲波動,病程20年左右,,其終生患病率高達12%,,而與之相關的其他精神焦慮癥的終生伴隨率,例如PTSD(創(chuàng)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為7%,,強迫癥僅為2%,。

導致社恐的種種因素

與種種心理疾病一樣,社交恐懼癥常常由生理心理和復雜環(huán)境因素交錯導致,??赡艿囊蛩赜校?

1.家族遺傳——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群,患上此病的可能性會更高,。據(jù)研究表明,,社交恐懼癥的病人的一級親屬(法律概念,指一個人的父母,、子女以及親兄弟姐妹)罹患此病的概率會高出普通人2倍至6倍,。

雖然社交恐懼癥有遺傳因素,但并不起決定性作用和主導性作用,。因此即使是親屬患有社交恐懼癥也不必過于擔心,。

2.神經(jīng)生化因素——與我們大腦結構中的條件性恐懼網(wǎng)絡超敏有關,該網(wǎng)絡以杏仁核為核心,。而杏仁核對主體與外界交往和人際關系的處理有較大影響因素,。杏仁體體積較大的人更愿意與人進行交流交往。

3.社會心理學因素——主要是與所處的生長環(huán)境和童年期的過度溺愛保護等種種因素有關,。害怕獨自與外部世界交往,,缺乏建立愛與被愛關系的練習和思考,,對社交的認知較為扭曲,對邊界模糊的事情更容易給出負面判斷,。

社恐也可能源自父母的婚姻關系帶來的創(chuàng)傷和對外部的不信任感或懷疑感,。從懶得表達想法漸漸過渡為不會表達想法,產(chǎn)生出觀點所消耗的心理資源遠遠大于正常人,。也可能是在過小的年紀沒有穩(wěn)定的社交環(huán)境,,一直作為新加入者的身份穿梭于不同班級,沒有建立起穩(wěn)定可信賴的同輩親密關系,。

如何走出“社恐” 馴服心理猛獸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日常生活相處中,我們難以免除與人打交道的場合,,社交恐懼癥患者如何去馴服心中的恐懼,,參與到正常的人際交往,而不用消耗他們過多的心理資源呢,?

1.心理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是目前公認的最科學有效的恐懼癥心理療法,。有點類似于系統(tǒng)脫敏,將患者暴露在不同假設的社交環(huán)境下對各種場景做出應對,,訓練其社交技能,,起初克服恐懼是艱難的,但在暴露的次數(shù)和聯(lián)系的頻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對最恐懼的社交場面也能較好應對,。這種方法最好由心理醫(yī)生等專業(yè)人士配合進行。

2.藥物干預治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通常是治療持續(xù)社交焦慮癥狀的首選藥物,,如帕羅西汀或舍曲林,,是很好的治療相關藥物。但涉及精神科的藥物,,一定要向專業(yè)精神科醫(yī)生咨詢,,診斷后再開出藥方劑量。

3.外部環(huán)境的肯定和積極鼓勵——永遠不要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要求社交恐懼癥患者,。社交恐懼癥患者會習慣性的回避,,否定自己,所以在他們身邊的我們更應該鼓勵他們而非鞭策,。不是單純推他們去接觸世界,、擁抱人群,而是帶領著他們去與人群溝通,,讓他們慢慢融入,,尊重他們自己的社會時間和社交尺度,。

4.用身體擺出強大的姿勢——當你覺得心里非常難受和局促的時候,,可以試著讓自己的肢體舒展開來,,別抱胸,別蜷縮著,,用身體動作給心里的自己強大的暗示,。這種方式被稱為“具身認知”。

我們的思想和身體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這意味著我們的大腦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反應,,我們身體的姿態(tài)也會觸發(fā)我們的思維。

如果你有文中提到的一些生理性癥狀的趨勢,,請盡快尋求精神心理醫(yī)生的幫助,。精神心理疾病和任何身體上的疾病沒有區(qū)別,切勿諱疾忌醫(yī),,讓自己長期處于社交恐懼癥的陰影下,。走出來,曬曬太陽,,陽光并非炙熱而是溫暖,。(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數(shù)字北京科學中心)

編輯:映雪


社恐不僅僅是性格內向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