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土文獻談早期七言詩體的核心功�

  來源:光明日�郭永�2023-11-2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研究中,,七言的起源及生成原理等問題,一直是學界爭議較多�,。近年來,,古代文學史學者結(jié)合傳世作品和新出土文獻進行了有益的深入探討,大致形成了一些共�

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研究中,七言的起源及生成原理等問�,,一直是學界爭議較多�,。近年來,古代文學史學者結(jié)合傳世作品和新出土文獻進行了有益的深入探討,,大致形成了一些共�,。目前,大家已經(jīng)認識�,,七言是四言字組與三言字組在騷體和民間謠諺中同時探索磨合出來的節(jié)奏關(guān)�,,在先秦文學中已存在七言詩體的必要條件和遠源,到西漢時代雙音節(jié)詞增�,,較為成熟的七言詩體逐步登上舞臺,,東漢以后則已相當流行。不少學者也已歸納過,,早期七言詩體的出�(xiàn)場合大致有:民間人物品評謠諺,、字書歌訣、郊祀及鏡銘等頌詞以及王逸《楚辭》注�,。(葛曉音《早期七言的體式特征和生成原理——兼論漢魏七言詩發(fā)展滯后的原因》)可是,,為什么七言詩體會集中運用于這些地方,五言,、四言等常見的漢代詩體,,卻較少通行于所有這幾類場合,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換句話�,,七言詩體從一開始孕育到成熟,其內(nèi)在的體式特征與現(xiàn)實功用之間究竟有何種特殊�(guān)�(lián),�

從新出土文獻提示的漢代七言詩體的形式特�,、運用場合及自我定位來看,七言之所以在漢代成立并流�,,主要并不因為其適宜于“堆垛物名�,,而是與它�(nèi)蘊的“四/三”解釋性結(jié)�(gòu)適應(yīng)社會教化和宣傳存在直接關(guān)�(lián)。四言,、五言因為字組�(jié)�(gòu)較為簡單,,句與句之間�(guān)系緊湊、意脈融�,,更適合于敘�,、抒情,故與早期七言的功能和運用范圍有比較明顯的分�,�

七言詩源頭的一個爭論焦點是�(guān)于完整七言詩《柏梁臺詩》的�?zhèn)?、時�,。對此詩性質(zhì)的正確認識,是解決早期七言諸多問題的一個突破口,。胡小石先生從詩句意涵的分析角度也是持偽托說�,,認為“即便在漢代就有這篇東西,也斷不是漢武帝君臣所作的�,,他同時主張“此詩的來源,,現(xiàn)在也未嘗不可以窺測一大部分。這是后人戲仿漢代字書而作成的”。(《中國文學史講稿》)這一推測在《柏梁臺詩》舊有爭論中最顯通達,極富卓�,。在胡先生講稿出版之前,我曾對《柏梁臺詩》的幾句疑難文句作出新的解釋,,指出這首詩從文本角度出發(fā),最平實的理解就是對漢代帝王及各層級職官身份,、機�(gòu)職掌的鋪敘和議論,,而且并不拘泥于每官一�,;受到敦煌漢簡和流散的漢代木牘七言《風雨詩》文句內(nèi)容及特點的啟�(fā),,我嘗試論證了《柏梁臺詩》是西漢中后期閭里書師編纂用以普及職官名物的俗文學作品。(郭永秉《〈柏梁臺詩〉的文本性質(zhì),、撰作時代及其文學史意義再探》)這一觀點與胡先生的推測不謀而合,。出土七言《風雨詩》最后的畸零句自道其功能是“興章教誨(或作‘敦教’)兮誠難過”,自矜其詩在敦厲社會教�,、普及文字和知識方面的作�,,與《柏梁臺詩》末尾“迫窘詰屈幾窮哉”一句感嘆戲仿字書之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給我們認識七言詩體在漢代的核心功用帶來了重要啟�,�

如果我們將《柏梁臺詩》“柱枅欂櫨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等句與漢代中后期出�(xiàn)的七言字書《急就篇》等比較,,就很容易明白這些作品的語文教育功�,。從字書的編纂體式變化角度,�(jié)合出土資料的新知,,在七言名物詞堆疊的功能之外,,可以看到更為關(guān)鍵的七言韻文演化的過程。秦代編纂的《倉頡篇》等字書,,承襲西周《史籀篇》以來的體式傳統(tǒng),,本是四言的作品,西漢斷六十字為一章以后的《倉頡篇�,,有的被鋪展為七言�,,例如水泉子漢簡《倉頡篇》每句后三字是“對四字文意的一個順勢延伸,有簡單訓(xùn)釋的意思,使前四字的意義更加完整或確有所�,?!保◤埓媪肌端訚h簡七言本〈蒼頡篇〉蠡測》)“四/三”結(jié)�(gòu)這種�(nèi)蘊“簡單訓(xùn)釋”的形式,有極為明顯的說解宣教意�,,正出于民間基層教育的目�,,也�(yīng)當是西漢中期以后蜂出的七言字書的社會文化基�(chǔ)。有的學者認為水泉子七言《倉頡篇》是受到《凡將》《急就》《元尚》等字書的影響而作,,似不如把此類七言字書視作確立七言教化功能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更為妥�,。余冠英先生曾指出,東漢時代“王逸所作楚辭注往往用整齊有韻的句子而贅以一個‘也’字,。如將‘也’字刪去便成韻文�,。(《漢魏六朝詩論叢》)其實,這種意脈并不連屬的七言有韻注文體式,,并不是到東漢以后才出現(xiàn)�,。《爾雅·釋�(xùn)》“子子孫孫引無極也”以下十多條,,和一般的解釋詞義的條目有很明顯的差異,,它們是解釋《詩�(jīng)》中一些疊音詞在詩歌中的興喻之意的。日本學者小南一郎指�,,這種�(nèi)容與漢人的章句之學的體裁最為接�,,它既是對原來《詩�(jīng)》文本的解釋,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學色彩在內(nèi),,類似于漢代“傅(賦)”的體裁(如劉安作“《離騷》傳〈傅〉”),。(《王逸〈楚辭章句〉研究——漢代章句學的一個面向》)如果我們同樣把《釋�(xùn)》這一部分每句句末的“也”字去掉,就成為“子子孫孫引無極,。颙颙卬卬君之德,。丁丁嚶嚶相切直。藹藹萋萋臣盡力,。噰噰喈喈民�(xié)�,。佻佻契契愈遐急[亟]。宴宴粲粲尼居息,。哀哀凄凄懷報�,。倏倏嘒嘒罹禍毒。晏晏旦旦悔爽忒,。皋皋琄琄刺素食,。歡歡愮愮憂無告。憲憲泄泄制法則,。謔謔謞謞崇讒慝,。翕翕訿訿莫供職,。速速蹙蹙惟逑鞫”這樣一篇十六句職覺合韻的七言韻文(職覺合韻的押韻形式多見于《詩�(jīng)》《楚辭》,時代特征當并不很晚),,同王逸注《楚辭》的形式極為接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七言韻文所釋解�(fā)揮的疊音詞興喻之�,,大都又和《大雅》《小雅》《王風》中�(guān)于君臣德�,、操守、規(guī)范以及治政得失的社會意義相關(guān),,密切配合詩教的主旨,,在知識階層起到教化諷喻功能;西晉時代郭璞注《爾雅�,,于此處即著意模仿《釋�(xùn)》的體式特征(參看臧琳《經(jīng)義雜記》卷七《〈爾雅〉經(jīng)注用韻》條�,,也是詩教形式上的一種傳承。這一�(xiàn)象不但是離析《爾雅》文本內(nèi)部的層次早晚的線�,,更提示我�,,早期七言詩體文句之間意脈缺乏連綴的表象,正是七言詩體�(nèi)在的說解,、教育功能導(dǎo)致的,�

在這樣的認識基�(chǔ)上,我們回過頭去分析一下漢代常見的七言詩體�(jīng)常出�(xiàn)的那些場�,,會�(fā)�(xiàn)其宣傳教化的意圖是明晰地貫穿始終�,�

首先是《郊祀歌》祝頌文辭和鏡銘,。正如葛曉音先生所言,,《郊祀歌》“多是對場面的鋪排和吉祥的頌詞”“漢代鏡銘也都是祝福的頌詞和銘辭”,因此不需要各句之間意思通暢連貫,??梢宰⒁獾氖牵@些看似很虛的祝頌文字中反映的是漢人對理想生活狀�(tài)的期�,,給聽聞祝頌和看到文辭的人以正向的激勵與教化,,在日用中形塑漢人的主流價值觀。例如“長麗前掞光耀�,,寒暑不忒況皇章,。發(fā)梁揚羽申以商,造茲新音永久�,。聲氣遠條鳳鳥鴹,,神夕奄虞蓋孔享?!保ā督检敫琛ぬ斓亍罚┘词窍M漓胫畼纺茏屔耢`長久得享,,使得陰陽和�,、節(jié)候得宜、祥瑞并�,,在伴樂的吟唱中將“皇章”(即皇家禮律)的教化意義潛移默化融入其�,。漢代鏡銘中除了“上方作鏡大無傷,巧工刻之成文章”一類推介銅鏡本身制作水平高超的七言之外,,更多的是關(guān)于辟除不�,、敬事君上、位登公�,、夫妻恩�,、長奉雙親、子孫無窮等價值觀的宣�,,相較而言,,四言的“吾作明鏡,研金三商,,萬世不�,,朱鳥玄武,青龍白虎,,長樂未�,,君宜侯王”更類于祝告性吉語,七言的“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鳥玄武順陰陽,,八子九孫治中央,長保二親樂未央,、宜侯王�,,其價值觀說教的意味就濃重得多了。更為顯著的一個例�,,是南昌?;韬顒①R墓出土的衣鏡。衣鏡功用與一般銅鏡近似而不全同,,但因為大面衣鏡板框可容納文字的位置更大,,就能加入更多宣教的成分。在鏡框蓋板上類似于鏡銘的“新就衣鏡兮佳以�,,質(zhì)直見清兮政以�,。……福熹所歸兮淳惡�,,左右尚之兮日益昌”一大段七言(去掉“兮”字即是)鋪陳之�,,又加上了贊頌孔子及其弟子顏回、卜商等行跡的七言句“臨觀其意兮不亦康,,□氣和平兮順陰�,,□□□歲兮樂未�,,□□□□□皆蒙慶”,并在鏡框背板上附有簡略的孔子及弟子的傳記,。(王意樂�?;韬顒①R墓出土孔子衣鏡》)這是儒術(shù)得到漢朝官方承認之后,儒家教育借由七言詩體融入日常生活的嘗�,�

句中�,、七字葉韻的七言詩體,集中見于兩漢品評人物的謠諺,。(王運熙《七言詩形式的�(fā)展和完成�,,)這些針對高級官吏和士大夫的品評謠諺是漢代觀采風謠的一個側(cè)面,是儒家禮樂教化移風易俗的具體作為(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這類七言標榜語去除后三字常見的人物名號內(nèi)�,,很顯然是要在官吏選拔過程中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里敦厲高尚德行、豐贍學�(yǎng),、提倡清正獨立的為官品德等正面價�,。七言體謠諺的源頭,現(xiàn)在明確可以追溯到秦簡《為吏之道》《荀子·成相》中的七言�,,葛曉音先生曾論證這些�(zhàn)國至秦的謠諺類七言在句式特�,、節(jié)奏構(gòu)成、語法意義上與騷體七言的差�,,很值得重視,。因為謠諺重于社會宣教,像《為吏之道》和《成相》這類官箴和治政為核心的作�,,需要在每一句七言中植入有較為具體,、堅實的語法意義的成分、以陳說事實,、講清道理(例如《為吏之道》的“掇民之欲政乃立�,、《成相》“務(wù)本節(jié)用財無極”“厚薄有等明爵服”),,而抒情性較強的騷體七言在句�,、句腰部分常出現(xiàn)虛字襯墊的作風,則顯然并不適合于社會宣教,。因�,,從文學作品的社會功用的角度講,把早期七言詩體的源頭追溯到《為吏之道》《荀子·成相》謠諺格言類作�,,自然更為合�,�

(作者:郭永秉,系復(fù)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編輯:映雪)

從出土文獻談早期七言詩體的核心功用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wǎng)�(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版�(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wǎng)所�,,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在�(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wǎng)",違者本�(wǎng)將依法追究責�,�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zhuǎn)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shù)學研�,、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并不代表本�(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nèi)�,、版�(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