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鑼鼓聲起,,一條長8米左右的魚燈跟隨燈引起身游走,。隨后,20多條大小不一的魚燈魚貫而出,,“嬉魚”隊伍穿街過巷,,靈動游弋,宛若游龍。這是元宵佳節(jié)前夕,,發(fā)生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zhèn)汪滿田村的一幕,。
汪滿田村地處皖南山區(qū),過去當?shù)胤课菽举|結構居多,,易發(fā)火災,。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全村老幼都會一起出動,,“嬉魚”游村,,寓意“以水克火,祈求平安”,。后來,,新年“嬉魚燈”逐漸成為當?shù)厝擞H情歡聚、祈福祝愿的方式之一,。
作為徽州地區(qū)傳承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傳統(tǒng)民俗之一,汪滿田魚燈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22年5月,,它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人群中,,一個年輕女孩兒忙前忙后,。她時而走在隊伍的前面,指引魚燈前進的走向,,時而退到隊伍的后面,,為后面的魚燈加油鼓勁兒。
“今年村里共有5個魚會參加‘嬉魚燈’活動,,每個魚會每年都會選出一名‘魚頭’,,負責挨家挨戶籌集資金,組織魚燈扎制修繕等事宜,?!?7歲的汪麗君今年在祠堂分魚會中擔任“魚頭”。
過去,,“魚頭”大多由村里有威望的年長者擔任,,這些年,越來越多“走出去”的年輕人也回到村子,,主動當起了“魚頭”,。
“這是一種割舍不斷的情感。在組織燈會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增進鄰里間的交流溝通,,另一方面只要有這根紐帶,,人們對于家的情感就不會散?!蓖酐惥缃衲苊黠@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喚醒了基層文化建設的生命力?!捌诖嗄贻p人能加入其中,,讓魚燈文化薪火相傳?!蓖酐惥f罷繼續(xù)忙碌起來,。
竹編骨架,綿紙為皮,,彩筆繪飾,。窗外鑼鼓喧天,41歲的汪滿田魚燈縣級非遺傳承人汪華武卻顧不上欣賞,,而是在他的制作工坊里趕制訂單,。
“制作魚燈的棉紙要薄,、柔,、輕、韌,,點亮后整條‘魚’才會通明剔透,、活靈活現(xiàn)?!蓖羧A武說,,2023年以來,他的制作工坊接到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近十萬元的訂單。
隨著傳統(tǒng)非遺廣受關注,,汪滿田魚燈不斷“出圈”,,魚燈匠人們也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順勢而為,。他們對制作魚燈的材料和工藝不斷改良,,設計出迷你版古風魚燈,廣受市場歡迎,。據(jù)了解,,在汪滿田村,像汪華武一樣的魚燈匠人還有20多位,,他們一年可以制作魚燈2000余條,。
遠方的年輕人也來了,。
“年前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汪滿田魚燈,就想來這里學習,、采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陳賢杰說,,前不久,,他和同學們來到汪滿田村,向當?shù)厝藢W習制作魚燈,,拍攝了相關主題紀錄片,,并舞著親手制作的魚燈,與村民們一起,,參與“嬉魚燈”活動,。
“同學們在美術、設計等方面的專業(yè)特長,,可以助力當?shù)馗盟茉焱魸M田魚燈這一文化品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團委書記朱瀅表示,,希望他們的走訪調研,,能幫助當?shù)厝硕ǜ裰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記憶,用藝術賦能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夜色更深了,。此時,在汪滿田村的各個角落,,鱗鰭閃爍的大小魚燈被人群簇擁著,。燈火映照在人們的身上,笑容出現(xiàn)在他們的臉上,。
(編輯: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