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幫的非遺“香火”何以綿延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網陸地 李超2024-08-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趕在清晨7點前,,孫珉到達上班地點——蘇州大學地標建筑“文星閣”,。這座巍然屹立的閣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撥開蔥蘢的爬山虎,,從正門

趕在清晨7點前,,孫珉到達上班地點——蘇州大學地標建筑“文星閣”,。這座巍然屹立的閣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撥開蔥蘢的爬山虎,,從正門步入閣樓,循著狹窄的木梯向上爬,,每踩一步,,腳底都會傳來“嘎吱”聲。系上安全繩的孫珉從閣樓第四層的軒窗翻越出去,,穩(wěn)穩(wěn)落在外面的腳手架上,,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她慢慢探出身子,,小心翼翼地繞著閣樓最外圍的腳手架,,對四面屋檐的受損情況進行拍照記錄。

香山幫,,發(fā)源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胥口鎮(zhèn),,全稱“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于漢晉,,發(fā)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是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一脈,。明朝時,,人稱香山幫“祖師爺”的蒯祥,更是從蘇州園林一路修到北京故宮,,讓香山幫名動天下,。如今,流傳近2500年的建筑技藝“香火”將會如何延續(xù),?

今年6月,,《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規(guī)范》《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傳習評價規(guī)范》相繼發(fā)布。據(jù)胥口鎮(zhèn)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套規(guī)范的發(fā)布,,邁出探索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系統(tǒng)性保護的重要一步,讓這一非遺文化更好地賡續(xù)綿延,,讓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從歷史中走來,,重新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孫珉在香山幫一年一度的拜師大會上,,正式拜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耀祖為師。

“中國古建的魅力”

85后孫珉是土生土長的蘇州“小娘魚”,。爺爺與父親都從事建筑行業(yè),,耳濡目染間,她從小就對古建園林有興趣,。相比身邊的小女孩都在把玩洋娃娃,,她的童年卻跟木頭、鋸子和刨子結下不解之緣,。

模仿大人,她常常先挑選心儀的木塊,,而后拎起鋸子起起落落,,再按住刨子反復打磨,一塊塊簡易的積木便誕生了,?!坝眠@些積木,我能夠搭建任何夢想中的形狀,?!?

孫珉很慶幸自己生活在蘇州,,從小就養(yǎng)成逛古典園林的習慣。穿梭在園林間,,欣賞亭臺樓閣,、奇石曲廊、一草一木,?!斑@跟鋼筋混凝土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所帶來的震撼無可比擬,?!彼H有感觸,“這就是中國古建的魅力,?!?

長大后,讀了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孫珉一刻也沒有放棄古建夢,,她加入蘇州市香山幫營造協(xié)會,,成為香山幫一員。

孫珉介紹,,香山幫歷來注重純手工建造,。一磚一瓦、一榫一卯都有能工巧匠的巧心思,。

比如文星閣前桂香殿的屋脊是魚龍吻脊,,即龍首魚尾造型,正式名稱為鴟吻,,被視為防火的守護神,,除了防火的寓意外,還承載著吉祥與祈福的意義,。

不過,,她也在思考:在現(xiàn)代建筑工藝目不暇接的今天,到底該以何種姿態(tài),,面對老祖宗留下來的古建園林,?

每每看見一些古建筑經修復后,改變其原來風貌,,甚至出現(xiàn)現(xiàn)代風格時,,孫珉都深感痛惜。她認為,,古建筑是歷史,、藝術、科學,、文化的綜合體現(xiàn),,需要被保護與傳承,,必須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

與此同時,,作為香山幫最年輕的一幫人,,孫珉也在時刻思索著如何讓香山幫與更多年輕人“破圈相擁”,讓后人真正了解香山幫的故事,。

空閑之余,,她常常參加各類推廣。攤位上放置幾個簡易的木質斗拱,,準能吸引到成群結隊的孩子們,,并且經常能聽到“這比樂高積木好玩多了”的聲音。

在孫珉看來,,斗拱是中國古建常用的,、集榫卯技術大成的構件,詮釋著中國古建筑的精華,。她會把斗拱拆下來,,讓孩子們摸索體驗。

她深知,,今天的香山幫同時肩負著文物保護,、修復和古建筑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

上梁正了,,下梁才正

頭頂烈日,仁和園林的創(chuàng)始人唐建芳爬上文星閣前的桂香殿,,伏在屋脊邊上,,親自上陣指導。泥瓦匠出身的他一手拿瓦刀,,一手拿鏟子,,手起刀落間,魚龍吻脊逐漸煥發(fā)新活力,,好像下一秒就要從屋頂上蹦下來,。

15歲上山當學徒,跟隨家族走南闖北,、一路修繕,,祖祖輩輩都在修廟宇、蓋房子……這位1969年出生的大叔,,可謂是根正苗紅的香山幫。遠不止蘇州大學,,寒山寺,、靈巖寺,、西園寺、文山寺等一眾知名景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多少年來,,唐建芳一直記得祖父的教誨:“外行看熱鬧,內行可就要看門道嘍,!”這也是他最常告誡孫珉的話,。

同為唐建芳和孫珉的師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耀祖已有75歲高齡,,雖然腿腳不便,,但依然親臨文星閣修繕現(xiàn)場。

早些年,,他曾主持過中國第一例出口工程“明軒”,、美國波特蘭市“蘭蘇園”等影響深遠的園林出口項目。

16歲起,,出生于木作世家的陸耀祖跟著父親陸文安學習木工,,砍、刨,、鋸,、鑿——木工的4樣操作手藝,要練習至少3年才能上手,。

父親的為師之道對陸耀祖影響深遠,。有一年,一位山東的中年木工慕名而來,。二話沒說,,父親帶他實地走訪蘇州各大園林,親自畫圖紙解析,,還領他到工廠車間手把手教學,。

這位木工本身有基礎,悟性又高,,不到半個月,,父親便覺得他可以出師了。臨行前,,在當時食品緊張的年代,,木工特地買了10塊饃餅要送師父。父親見了臉一板:“東西我不需要,,你帶回去,,我教你是應該的。”隨后便拂袖而去,。

陸耀祖始終認為,,香山幫匠人的成才,一定繞不開三點:其一是能學,、能記、能話,;其二是肯學,、肯吃苦,;其三是要有好的師傅帶。

一直以來,,陸耀祖盡心于傳道授業(yè),應邀前往大大小小的講座現(xiàn)場答疑解惑,。在他的手底下,,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新興力量,如今已逐步成長為香山幫的中流砥柱,。

“干我們這行,難就難在如何堅持下去,。”陸耀祖感慨,,“‘擇一事終一生’的道理誰都懂,但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他直言,按照過往經驗,,要想真正從香山幫出師,需要20年以上的摸爬滾打,,“這好像又和當今很多人習慣的快節(jié)奏相背離”。

即便如此,陸耀祖依舊堅信香山幫的蓬勃生命力,。千百年來,香山幫早已與自然、社會和文化相融相生,,“我有理由相信(它)一定會扎根在中國古建的土壤中”。

香山幫“香火”綿延不絕

“何謂‘大師’,?如何培養(yǎng)‘大師’?”這是蘇州市香山幫營造協(xié)會會長馮曉東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他說,,香山幫向來講究“營造技藝”的學問,,4個要素舉足輕重。所謂“營”指的是設計,,“造”指的是施工,“技”指的是技術,,“藝”指的是藝術。

但馮曉東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觀念中,天然強調“造”和“技”的特征,,將香山幫匠人直接等同于在建筑工地上揮汗如雨的工人,忽視了“營”和“藝”的豐富內涵,。

“事實上,香山幫當中的頂尖匠人,,不只是一個舞刀弄斧的手工勞動者,更是懂得設計美學的博學之士,。”他強調。

馮曉東還說,,香山幫以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很少形成文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獨家秘訣”難以長久延續(xù),。

因此,他認為所謂“大師”還應當有意識地將經驗理論化,、書面化。

最有代表性的當數(shù)清朝末年的姚承祖,,他曾受邀講授建筑,教學時所編繪《營造法原》一書,,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筑的唯一寶典”,系統(tǒng)總結了從明清直至民國時期香山幫建筑營造技術,,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經驗。

據(jù)記載,,香山幫曾在明清盛極一時,匠人最多時達5000人,。明清后,因時局動蕩,,香山幫走向衰弱,,很多技藝面臨失傳。直到改革開放后,,一大批香山幫匠人下海成立公司,,形成創(chuàng)業(yè)小高潮,。2009年,蘇州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作為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香山幫發(fā)源地,,這些年來,吳中區(qū)胥口鎮(zhèn)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目前香山工坊入駐古建企業(yè)達30家,2023年古建產業(yè)產值約20億元,。

(編輯:映雪)


香山幫的非遺“香火”何以綿延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