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句德國諺語,,不是普遍真理,然而它卻指出了值得注意的問題傾向,。歷史上有些重大錯誤,,就是這兩種傾向造成的。青年人滿懷希望,,向往未來,,進取心強,求知心切,。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所說,,少年人如朝陽,如乳虎,,如鐵路,,如白蘭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長江之初發(fā)源,。這些優(yōu)點是極可寶貴的。不過,,由于經(jīng)驗不足,,思慮不周,,上當受騙者,,也大有人在。因此,,自覺地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實是一件大事。
從歷史上看,,善于獨立思考的人,,大都有三個特點:博學;善問,;富于鉆研精神,,重視思想方法。
漢朝王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批判家,。他寫的《論衡》,,專門批判古書和傳說中的錯誤,立論有據(jù),,言之成理,,表現(xiàn)出很高的才華。他所以有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博覽群書,貫通百家,,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應該算是科學界最善于獨立思考的巨人了,然而不要忘記,,青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在數(shù)學,、物理等方面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而且對一般的自然科學和哲學,,也有濃厚興趣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有知識,才有比較,;有比較,,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動物病理學教授貝弗里奇說:“有重要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的科學家,,常常是興趣廣泛的人,,……獨創(chuàng)性常常在于發(fā)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聯(lián)系或相似之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guān)系”,。
知識淵博的人,見解比較深刻,,思慮比較周密,,而且對事物的發(fā)展前途常有遠見,預測也比較正確,,使人少走許多彎路,。“雙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這秋水,,就是知識之水,,就是獨立思考的波濤和浪花。
魯迅說:“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yè)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科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個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樣子,,對于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可是,,這不會影響專業(yè)學習嗎?的確,,我們的精力,,主要應放在攻讀專業(yè)上,從精于一開始,,逐步擴大根據(jù)地而走向博,。然而這并不是說,學專業(yè)時其它的書一律不能看,。課外讀的書多,,接觸面寬,了解的問題便多,,于是就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環(huán),。這樣,,知識之球,便越滾越大,。反之,,不看課外書,知識面便窄,;知識面窄,懂的東西就越少,;懂得少,,就越不想多看書,于是便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其實不僅讀書如此,,世界上有許多事物,,發(fā)展下去,都有這兩種循環(huán)的可能,,我們應力爭前者,,謹防后者。
編輯:紅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