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資治通鑒》具有不可替代性?

  來源:光明日報2019-04-2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當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這就是史學史上兩個姓司馬的史學家的著作,,漢代的司馬遷和宋代的司馬光,,他們分別編纂了《史記》和《資治通鑒》兩部巨著。
為什么說《資治通鑒》具有不可替代性,?

國家典籍博物館館藏司馬光手書《資治通鑒》殘稿,。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資治通鑒》為什么不可替代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當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這就是史學史上兩個姓司馬的史學家的著作,漢代的司馬遷和宋代的司馬光,,他們分別編纂了《史記》和《資治通鑒》兩部巨著,。為什么說《資治通鑒》具有不可替代性?我認為,,這部書的不可替代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資治通鑒》的體例具有特殊性。中國的古書,,正史當中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史書,記皇帝的叫本紀,,記大臣的叫列傳,,它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它完全是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中國的編年體史書,前面有《左傳》,,但是《左傳》不太好讀,,而且它講的是先秦的歷史。從戰(zhàn)國以后,,一直到北宋建國以前的編年史,,《資治通鑒》涵蓋這個很長時段,沒有一本書可以替代,。

第二是《資治通鑒》的史學成就最高,。中國古代學術(shù)最高水平出現(xiàn)在宋代,代表宋代最高學術(shù)水準的書是《資治通鑒》,,毫無疑問它是中國學術(shù)的一個頂峰,。陳寅恪先生說“宋賢史學,千古罕匹”,,不是虛話,。

第三,《資治通鑒》的主編司馬光是個嚴謹務(wù)實,、有崇高學術(shù)理想的學者,。司馬光編《資治通鑒》的時候,是中國學術(shù)史上最具有學術(shù)追求的時代,,是一個最不追求某種功利的著書立說的時代,。如果說他也有功利,,他的功利是要寫出一本讓從此以后的封建帝王都必須讀的書,。所以他的時代背景不一樣,他的編纂宗旨就是要寫給治國者看的,。司馬光本人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修養(yǎng)和學術(shù)追求,,他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當中,一個很標準的儒者,,是一個希望自己著書立說能夠傳諸后世的人,。中國的儒生人生目標有三個境界,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叫三立,。立德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立的,,堯、舜這樣的圣人才會在歷史上立德,。立功也是要有機會的,,在亂世才可立功。當然這個太平時代也可以立功,可是立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但立言每個人都有機會,,司馬光覺得人活這幾十年,他得留下一點什么,,因此他特別看中他的這本書,。

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是要按照左丘明編《左氏春秋》的體例,,這就是編年體,,要仿照東漢史學家荀悅編《漢紀》這樣的文字風格,文字很簡要,,要而不繁,,可是敘事要很周到,網(wǎng)羅眾說成為一家書,。司馬遷編纂《史記》,,他也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給我們一個提示,任何通過文字留下的記載,,包括歷史記載,都不等于是歷史的原貌,,只是一個文本,。司馬光追求要成一家書,如同司馬遷最終是要成一家之言,,這就對寫歷史的人要求特別高,,你這一家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呢?無論如何,,在北宋的時代就有《資治通鑒》這樣一部書,,在后來成為可供各式各樣的人來讀的通史書。

《資治通鑒》三種特殊的文本形態(tài)

我們今天面對《資治通鑒》這樣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一方面是肅然起敬,,同時也可能會感覺面對這樣一部經(jīng)典巨著,不知從何讀起,。接下來,,我談一點個人的閱讀體會。

首先,,介紹一下《資治通鑒》敘事文本呈現(xiàn)的幾個形態(tài),,這里我舉幾個例子,。

第一種特殊的形態(tài)是“臣光曰”。就是司馬光記載完一件事情以后,,他標注“臣光曰”直接來一段提示,。以避免讀者讀歪了,讀不懂,。

例如,,《資治通鑒》在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有一段記事,是關(guān)于曹操不敢稱帝的敘述,。本來編年體史書記事一定要有年月日那才叫準確,,可是歷史上很多事情你記載不到這么詳細。有的事件連發(fā)生的月份也不知道,,只知道是某一年發(fā)生的,,那司馬光就把這些事情放在這一年的最后。如果知道是某一個月發(fā)生的,,不知道日期,,那么就把它放在這個月的最后。如果有具體日期,,就按照日期先后來編寫,。關(guān)于曹操的這段敘事只系于月份,是這樣說的:“十二月,,魏王曹操上表孫權(quán)為驃騎將軍,,假節(jié),領(lǐng)荊州牧,,封南昌侯,。”這是說,,曹操給漢獻帝寫報告,,推薦任命孫權(quán)為上述官爵,,孫權(quán)就派遣校尉梁寓奉貢,,到許昌去向漢獻帝謝恩。后來孫權(quán)再派人帶著報告去向曹操稱臣,,陳說天命,,說曹操有天命,應(yīng)該取代漢獻帝當皇帝,。

這個記錄涉及了好幾件事情,,肯定不是在一天發(fā)生的,來來回回一定持續(xù)了好長時間,,所以《資治通鑒》只記為十二月,。這是嚴謹?shù)膶懛?,要突出的是整個事件。要寫一個完整故事,,用編年體的體例,,哪個環(huán)節(jié)哪個人物放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都是很有一番講究的,。

曹操把孫權(quán)派人送過來的這封勸進的報告,,公開拿出來念,跟大家說,,這小子不地道,,“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意思是說,,孫權(quán)那小子想把我抬到火爐上烤,,不要以為孫權(quán)是安的什么好心。當然曹操這個話,,大家都看得懂,,正如曹操自己所說,漢末軍閥很多,,誰也不敢率先稱帝,,一旦有人率先稱帝,就把所有野心家及其相互之間的矛盾全部引到他身上來了,。所以翦伯贊說,,曹操要把皇袍當襯衫穿在里面,不敢當袍子穿出來,。曹操說孫權(quán)這個家伙很壞,,然后底下這些官員例如陳群這些人都說,確實孫權(quán)的話有道理,,說了一個大白話,、大實話,因為漢朝的天命已經(jīng)不在了,,漢祚已終,,而且不是從今天開始沒有的,實際上早就沒有了,?!暗钕鹿Φ挛∥。荷⑼?,故孫權(quán)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yīng),異氣齊聲,,殿下宜正大位,。復(fù)何疑哉,!”陳群他們一個勁兒勸曹操稱帝,取代漢朝,。曹操回答說,,若天命在吾,我就做周文王,,也不做周武王,,我的兒子可以做周武王推翻商朝那樣的事情。

這段敘事記載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面不能夠不記載,,因為孫權(quán)跟曹操這一次過招是兩人之間很重要的一次。記載完事件以后,,司馬光希望讀到這個故事的人怎么理解呢,?司馬光生怕后人讀歪了,讀不到點子上,,所以干脆來一段“臣光曰”,。大意是說,為什么曹操不敢稱帝,,不是曹操不想,,也不是他完全沒有能力,關(guān)鍵是那時候有一種教化,、風俗的約束,。因為東漢從光武帝建國以來,就特別倡導教化,,倡導一種氣節(jié),,尤其是名義。曹操難道是不想篡漢自立嗎,?因畏名義而自抑也,。名對中國人太重要了,沒有這個名,,你干不起來這個事,。為什么《資治通鑒》從三家分晉寫起?因為三家分晉就是東周的周威烈王壞了名,,本來三個家族,,在晉國他們是大夫,,按照周朝的禮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屬于不同的等級,。那些大夫就是大夫,,不能做諸侯的。周威烈王以天子的名義,,任命三家晉國大夫做諸侯,,這就把事情辦壞了,亂了以往周朝的規(guī)矩,,也就是沒有“禮”了,。“禮”,,是要有等級秩序的,,要講名分的,禮以器成,,器以藏禮,,重器不可以示人。那些青銅禮器,,不是誰都可以鑄造一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開篇就強調(diào)了“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在這里再次強調(diào)曹操是畏于名義而不敢篡漢自立,,因為當時漢獻帝即使再弱,也沒有宣布將帝位傳給曹操,。在這件事情上,,司馬光特別希望后來讀歷史的人能看懂,提醒讀者,,你不要以為自己有了實權(quán),,就可以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則不可以輕易將名與器給予他人,,否則就是自毀墻腳。

我們再舉個例子,,這就是唐初的玄武門事變,,當時李世民通過政變,當了皇帝,。這件事情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又遇到了麻煩,。因為李世民在《資治通鑒》里面是一個很正面的皇帝,是圣明君主,,可是他是通過宮廷政變,,殺兄逼父,,登上皇位的。在記載完政變的經(jīng)過以后,,《資治通鑒》接著記載說,,李淵接受現(xiàn)實,立李世民做皇太子,,下令國家的日常政務(wù)都由皇太子來處理,,李世民只需要處理完了以后對皇帝報告一聲就可以了。

立李世民做皇太子這件事情,,發(fā)生在唐武德九年六月癸亥日,。司馬光又擔心讀者會產(chǎn)生混亂,以為搶班奪權(quán)搞宮廷政變,,只要把權(quán)力搶到了手,,就可以成為偉大的帝王。如果那樣理解,,就麻煩了,,偏離了司馬光主張的禮治原則。但是又不能因為玄武門之變而否定李世民在皇帝任上的豐功偉績,。怎么辦呢,?于是,司馬光就來了一段“臣光曰”,,做了三個假設(shè),。而這些假設(shè)體現(xiàn)了司馬光的標準,,他的準則就是要維護儒家的嫡長子繼承原則,,要立嫡以長,,這是禮。當時李淵有四個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霸,為正室竇氏所生,,其中李元霸早夭,。原本李淵確實立了嫡長子李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早上發(fā)生的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殺掉了其他兩個,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給司馬光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所以司馬光在這一段議論中接連做了三個假設(shè)。一是假如唐高祖李淵當初能夠推功而立,,那么老二李世民功勞大,你立他不就行了嗎,,那不就可以避免兄弟相爭了嘛。二是假如老大李建成能夠讓賢,,自己功勞不如老二,,那你就讓給老二繼承皇位,,你自己跑了不就得了嗎?三是假如李世民能夠謹守禮制,,雖然自己功勞很大,地位很高,,可是畢竟是老二,,皇位繼承權(quán)還是得讓給哥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假如這三個人都各讓一步,,不就不會有這么一個兄弟鬩墻,、宮門喋血的悲劇了嗎?

以上兩例是“臣光曰”的文本形態(tài),,體現(xiàn)了司馬光生怕別人看不懂,,直接說明自己敘事意圖的良苦用心。

第二種特殊形態(tài)是“考異”,。面對某一件事情的不同記載,,如果司馬光覺得這個記載不可靠,在編撰《通鑒》時便不予采用。但是,,對于自己沒有采用的一些說法和記載,,司馬光要做考異,將不同說法的史料另外編了一部書,,這就是三十卷的《資治通鑒考異》(以下簡稱《考異》),。在《考異》里,司馬光要作判斷,,說明自己為什么不采用這一段材料,,這個材料的問題在哪里,這也是提醒后來的讀史者,。

例如,,《考異》里面保留了這樣一段記載:唐朝武則天當皇太后的時候,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高調(diào)并且果斷地處理了幾起謀反事件,。那時候高宗去世了,,中宗也被廢掉了,睿宗做個傀儡皇帝,,武則天當權(quán),,然后就有人起來造反了。在揚州,,徐敬業(yè)等人起兵反對武則天臨朝稱制,。徐敬業(yè)的祖父叫徐懋功,,又叫徐世勣、李勣,,由于歷史政治原因,這個人老改姓名,。他是瓦崗起義軍出身,,也就是推翻隋朝統(tǒng)治的一支著名起義軍的領(lǐng)袖之一,,徐敬業(yè)是他的孫子,他的兒子當時已經(jīng)不在了,。徐敬業(yè)在揚州會集了一批政治上不得意的人。其中有一個特別有理想、但是總是受挫折的人,,叫駱賓王。

駱賓王七歲的時候就有遠大理想,,因為他七歲就寫詩吟唱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為什么“曲項向天歌”,,因為駱賓王希望他說的話,,皇帝也能夠聽得見,,上達天聽,。唐朝科舉考試科目中有童子舉,七至十三歲的兒童可以參加童子舉,,如果詩寫得好,,就可以到皇宮陪皇子們讀書。駱賓王很有想法,,但是一直仕途不順,,投奔徐敬業(yè)后,替他起草了一篇《討武曌檄》,,文章最后喊出“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豪言壯語,文筆非常好,。

揚州有人造反了,,但是武則天不怕,一個月就把它鎮(zhèn)壓下去了,。這一場揚州謀反事件,,同時牽涉了另外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當時資歷最老的元老宰相裴炎,,當時沒有任何人超過他的資歷,,這是唐高宗去世之前托孤的人,當時唐高宗把中宗李顯托付給他,,也把武則天托付給他,。裴炎在高宗初年就出來做官,資歷很老,,幾十年里一直擔任高官,,最后官至宰相。還有一個人是程務(wù)挺,是軍隊當中最有實權(quán)的人,。

徐敬業(yè),、裴炎、程務(wù)挺,,這三個人,,因為謀反事件,以及可能的“莫須有”理由,,都被武則天殺掉了,。在這件事之后,唐朝人寫的一部野史筆記《唐統(tǒng)紀》中記載了一個場景,,武則天當眾訓斥群臣,。就是武則天召集群臣,破口大罵,,大意是說:我沒有辜負天下,,你們知道我來挑這個擔子容易嗎?武則天說,,“朕侍先帝二十余年”,,這個先帝是高宗,不是太宗,。高宗即位以來二十多年,,我一直幫助他打理朝政。意思說說,,唐高宗在位總共三十多年,,至少有二十多年是我?guī)椭实鄞蚶沓模鞣N人事任命,,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出臺,,都是我協(xié)助皇帝來批辦的。那個時候?qū)m中將我和先皇稱為二圣,,作為皇后,,我是參與議政的。二十多年來,,“憂天下至矣”,,我簡直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xiàn)在還在朝廷做官的所有人,,你們的位置大部分都是我安排的,,你們的官位都是我任命的,天下安樂,,朕長養(yǎng)之,,老百姓生活很安定,,無疑也有我的功勞。這里我們客觀來說,,武則天從當皇后到當皇帝將近半個世紀,,是中國歷史上農(nóng)民反抗官府最少的五十年。武則天又說:“及先帝棄群臣,,以天下托顧于朕,,朕不愛身而愛百姓?!币馑际俏姨羝疬@副擔子容易嗎,,我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造反的這些人,,領(lǐng)頭的都出于將相群臣,,你們辜負我也太深了。你徐敬業(yè),,不要說你這個位置,你爺爺?shù)奈恢枚际俏医o的,。他爺爺李勣從瓦崗起義以來經(jīng)歷隋末到武則天當皇后期間,,歷經(jīng)各種政治變故,一次也沒有受到?jīng)_擊,。武則天接著說,實話告訴你們,,在各位當中,你們要擺老資格的話,,有接受遺命的老臣、倔強難制的程度能夠超過裴炎的嗎,?意思是說,,現(xiàn)在還在世的各級官員,,你們當中如果有想給我擺老資格,有人比裴炎的資格還老嗎,?有將門貴種、能糾合亡命的水準超過徐敬業(yè)的人嗎,?你再擺家世背景,人家徐敬業(yè)的爺爺是從瓦崗寨上走下來,。有人在軍隊當中威望超過程務(wù)挺將軍的嗎?這三個人都被我誅滅了,。你們當中如果有人覺得自己能超過這三個人,還想造反,,那就造反吧。如果你們中間沒人有這個本事,,就別自取其辱了,別惹天下人笑話,。群臣聽了武則天這一番大罵之后,都趴下了不敢仰視,,異口同聲:“唯太后所使,。”

歷史記錄的這個場景,,司馬光就覺得不符合歷史事實,,所以他在《考異》里保留下來,他加了一句按語:“恐武后亦不至輕淺如此,。今不取,。”意思是說,,這段話有一點潑婦罵街的味道,,沒有帝王的威儀,不像是一個帝王之尊的人說出來的,。對于這段話,,我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你們覺得這像武則天說的話嗎?這種時候就需要讀史的人做出自己的判斷,。司馬光沒有將自己不采用的史料完全刪廢,,而是留下來給讀史者自己做判斷的依憑。也許有人會覺得,,這種話風恰恰很像武則天說的,,“擺什么老資格,擺什么家庭背景,?家庭背景沒有一個人比得過徐敬業(yè),,老資格沒有一個比得過裴炎?!本褪沁@么橫,,這也是帝王氣勢之一,很厲害的,。但是司馬光不相信,。

第三種特殊的文本形態(tài)是在敘事中提出明確的告誡。就是一些在一般人看來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司馬光覺得很重要,,偏偏要記載下來。例如,,唐朝末年,,唐昭宗景福二年三月某日,朝廷任命渝州刺史柳玭擔任瀘州刺史,。這件事情用一句話記載就夠了,只不過涉及朝廷的一次人事任免而已,??墒沁@個調(diào)動有一點特別,后世讀史人可能會想,,從渝州刺史調(diào)到瀘州去當刺史,,其中有什么重要的信息呢?渝州在重慶,,瀘州比渝州離長安更遠,。司馬光為什么要記載這件事?他是想用這件事情來告誡后人,,也告誡皇帝,,這就是“好詳名公巨卿興家敗家之故”。這件事實際關(guān)系著一個名公巨卿,、一個大家族,。因為這個柳玭不是一般人,,柳玭的父親是柳仲郢、祖父是柳公綽,,叔祖是柳公權(quán),,都是一代名臣、士林領(lǐng)袖,。柳家?guī)状说搅n的時候,,這幾十年時間里,唐朝經(jīng)歷了什么情況呢,?當時官場上政治風氣不好,,牛李黨爭,分別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兩派官僚之間搞權(quán)力斗爭,,團團伙伙,,一派上臺就打壓另一派,導致朝政混亂,。黨爭激烈的時候,,很多人就搞政治投機,有的人因為牛黨在臺上,,就拜牛黨的領(lǐng)袖做老師,。過了幾年牛黨下臺了,李黨上臺了,,又去娶李黨成員的女兒做媳婦,。不料過了兩年,牛黨又翻身上來了,,于是這樣的人就陷入了人生的尷尬境地,。這樣的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杜牧,,一個是李商隱,你看看他們兩個混的,,最后多蹉跎啊,。“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你當初就惘然了沒有持守??墒沁@期間,,也有的人,譬如柳家,,不管誰在臺上,,一直我按我自己的風格做事,,持守家門禮法,最后兩派都用他,。司馬光之所以把這次看似平常的人事變動記載下來,,就是要借此向后人推獎柳家的家風。柳家自柳公綽,、柳公權(quán)以來,,以孝悌禮法為士大夫所宗。柳玭曾經(jīng)當過御史大夫,,已經(jīng)是高官了,,皇上后來要任命他做宰相,可是他不會巴結(jié)人,,他也不喜歡在兩黨之間搞平衡,,所以掌權(quán)的宦官也討厭他,因此柳玭長期在外地任職,。

司馬光利用這次人事任免的記載,,在敘事中引用柳玭告誡子弟的一段話,其中說:如果一事有失,,將死無以見先人于地下,。他說我們柳家已經(jīng)好幾代人受到尊重,沒有丟人,,我們做的事情很到位,。對于我們這些門第高的人家,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則得罪重于他人,死無以見先人于地下,,此其所以可畏也,。所以你家族強大,一定要謹慎,。“膏粱子弟,,學宜加勤,,行宜加勵,僅得比他人耳,?!?

閱讀《資治通鑒》的三個層次

《資治通鑒》講述歷史有其自身特殊的文字表述方式和敘事體例,閱讀這樣一部經(jīng)典的史學著作,,需要相互照應(yīng)三個層次,,即:解讀文本,,還原事件,探究真相,。

第一個層次是解讀文本,。文本的解讀是一個很復(fù)雜的理論問題,但首先是要認字,。也許有人會說,,認字不難,不認識的還可以查字典,??墒钦J字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是說小學生查《新華字典》就叫認字,,陳寅恪說過,,讀書需從識字始,很多時候你認得這個字,,或者說這個字也認得你,,但是它在整句話或整個段落中的意思,尤其是字里行間透出的信息,,你可能根本沒有捕捉到,。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認完了所有的字,或者說只要查了字典就讀得懂所有的書,。當然怎么念你可以查拼音,,但是要解讀文本,讀懂每一個字在文本中的確切含義,,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從最基礎(chǔ)的層面說,《資治通鑒》的敘事文字中,,涉及年代,、職官、地理,、禮樂等方面的知識,,就屬于文本解讀的任務(wù)。當然還有各種典故和史家筆法,,只有在廣泛閱讀古典文獻的基礎(chǔ)上才能不斷積累相關(guān)知識,,觸類旁通。

第二個層次是還原事件,。事件可以還原,,真相不能還原。我說的事件還原,還是文本意義上的,。就是要匯集所有材料,,將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梳理清楚。確切地說,,是將各種說法或者敘事脈絡(luò)梳理清楚,。解讀文本以后,我們要去還原一個事件,,這本書記載的這件事情,,只是一個說法,好在歷史總是有很多蛛絲馬跡,,還會有各種說法以各種方式留存在不同的點,。歷史學家的說法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

第三個層次是探究真相。我們相信真相只有一個,,可是歷史上的真相,,你可能永遠也沒有辦法百分百還原,但我們可以探究,。歷史記錄不是事實的再現(xiàn),。歷史的絕對真相雖不可得,但是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立場,,會帶來對事件真相的不同理解,。我們相信歷史具有真相,而且探求真相的過程能夠不斷擴展人們的思維空間,,提高問題意識,,從而在歷史真相的無限隧道中,不斷接近真相,。

學歷史的人最喜歡追問“為什么”,。我們在讀《資治通鑒》的時候,既不可盡信書,,也不能不信書,,應(yīng)秉持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以質(zhì)疑的精神,,多問幾個“為什么”“是那么回事嗎”,?然后不斷擴展閱讀面,一步步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斷來。(本演講之原稿,收錄于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的《太廟國學講壇〔2013-2017〕》)

                           (編輯:紅研)


為什么說《資治通鑒》具有不可替代性,?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shù)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