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中國人已用上北斗“導航”

  來源:科技日報俞慧友2021-11-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說起“北斗”導航,大家都不陌生,,畢竟這是一項舉世聞名的當代先進技術,,即便你可能未必真的知道“北斗”到底是怎么導航的,。不過,,今天說起“北斗”導航,,并非是想對它進行

 說起“北斗”導航,,大家都不陌生,,畢竟這是一項舉世聞名的當代先進技術,即便你可能未必真的知道“北斗”到底是怎么導航的,。

2000多年前中國人已用上北斗“導航”

  不過,,今天說起“北斗”導航,并非是想對它進行科普,,而是想聊聊早在2000年前,中國人就找得著“北”的事兒,。

  在考古界,,湖南的“長沙馬王堆”是鼎鼎大名的存在。與它關聯(lián)且大家第一時間能想到的,,就是千年不腐的西漢女尸,。其實不腐的不只女尸,還有3張現在仍陳列于湖南省博物館的古地圖,。

  1973年,,公元前168年埋葬的前漢時代的馬王堆三號墓中,出土了3幅繪制于絲帛上的十分精美的地圖——《駐軍圖》《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和《城邑圖》,。據考證,,3幅地圖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它們不僅證明了西漢時期我國軍事測繪已經較為成熟,,其中的《駐軍圖》還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迄今發(fā)現的最早標有軍事情況的地圖,。《長沙國南部地形圖》對所繪內容的分類分級,、符號設計,、主區(qū)詳鄰區(qū)略等較為科學的制圖原則,至今仍在沿用,,是迄今為止發(fā)現最早,、編制最準確的軍事地圖。

  地圖尤其是軍事地圖,,并非每個人都能看懂,。但如果仔細觀察,,至少還是能看出3幅地圖的一個共同而突出的特征——它們的圖示方位都清晰的標注著“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別慌,,你沒看錯,確實和咱們現在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相反,。更重要的是,這幾幅繪圖中蘊含了古人的找“北”智慧,。

2000多年前中國人已用上北斗“導航”

  據現有考古研究,,古人繪制地圖時區(qū)分南北,主要利用的是日光和北斗七星(以下簡稱北斗),。地球自轉軸向兩側無限延伸,,其中一側的延長線,就從天空中北斗“勺子柄”位置的北極星附近經過,。四季輪回,、斗轉星移,古人通過肉眼或專用測量工具“望筒”等,,很早就發(fā)現了“北極星位置基本不變”的現象,。研究還表明,漢代甚至漢以前的華夏先民,,就已經有能力比較準確地測量地理信息,。比如,先秦時期,,古人運用北斗等星象與地理信息的對應關系判斷方位,。

  到了漢代,人們對北斗可“導航”的認知就更為普遍,。根據《淮南子》中記載的“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就說明了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北斗判方向已是通識。

  正是基于古人對北斗這類天文現象的長期觀察和運用,,以及規(guī),、矩、準,、繩等工具的發(fā)明,,讓我國古代繪制的很多地圖,都具備較高的準確性。以《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為例,,地圖雖未標明比例尺,,但經測算,其主區(qū)比例尺約為1∶180000,,相當于漢代的一寸折十里,。圖上所繪河流骨架、流向及主要彎曲等,,均和現在地圖大體相似,,所繪山脈和山體輪廓、范圍及走向也大體正確,。地圖東半部分的方位角誤差,,也僅有3%左右。

  西漢的地圖制作技術,,此后也在不斷傳承和創(chuàng)新,。到了西晉,我國出現了成熟的地圖理論與測繪方法,,比如地理學家裴秀提出了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的“制圖六體”地圖測量要素,。這與現代地圖中比例尺、方位,、距離,、地勢起伏、傾斜角度以及河流道路的曲折等要素,,已幾近一致,。

  今有先進“北斗”導航,古有以北斗為依的地圖測繪技術,。未來,,這些智慧的結晶,必會持續(xù)傳承與創(chuàng)新,,讓人類測繪,、導航等技術精度更為“精”益求“精”。

(編輯:月兒)


2000多年前中國人已用上北斗“導航”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