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 吹蕭仕女圖
中國畫有三個很明顯的特點,第一是文人性,。
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形態(tài)中,,有原始美術(shù)、民間美術(shù),,但是形成主流的卻是文人介入之后形成的筆墨文化形態(tài),,即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畫,陳師曾將筆墨寫意的這部分稱為文人畫,。
陳師曾 墨蘭
文人畫出現(xiàn)之前,,大約是宋之前,中國畫重視狀物,,重視客觀物象的外形,。如唐代,人物畫已相當成熟,,特別是“成教化,、助人倫”社會功能的強調(diào),使此期的人物畫尤其注重形的塑造,,當然,“形神兼?zhèn)洹笔亲罡邷蕜t,。
但是到宋以后,,隨著文人的介入,特別是山水畫的勃興和花鳥畫的繁榮,,中國畫日益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評判標準中對“形”的問題有所輕視。即蘇東坡所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臨,,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眱H畫得太似,不被認為最好,,如果太似以后又有匠氣,,則被認為俗氣。論畫品評中有“俗”這個字,,古人認為俗又分為甜俗和惡俗,。
徐渭 蟹肥圖立軸
在中國畫論看來,一味迎合,,即是甜俗,。甜俗即盡量往別人心里去畫,。惡俗,即張牙舞爪嚇唬人,,畫面劍拔弩張,,看后令人心驚肉跳。亦即畫面充滿火氣,、躁氣,、霸氣、做作氣,。元代以后,,“俗”是對畫家最大的批評。與俗相對的是一個“雅”字,,所謂高雅,,古時也不輕易談出,說多了似乎也就不雅了,。古代繪畫,,特別是文人畫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遠功利、近自然,,這是現(xiàn)在很多人難以理解的,。
弘仁 溪山秋色
中國畫品評標準有神妙能逸四格,宋代的黃休復,,把“逸”格提到了最前頭,,認為這個“逸”是最重要的。逸格是高境界,,是離社會功利,、離世俗煙火最遠的一種境界。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是不是背離20世紀的時代精神呢?遠功利還能為人民服務(wù),、為社會主義服務(wù)嗎?這正是“四人幫”時代文人畫受批評的原因之一,。文藝確實有“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但這并不是它的全部,。它還可以增長智慧,、涵育德性、陶冶情操,、歷練品格,,還可以養(yǎng)神、養(yǎng)氣、健體魄,,更可以提升精神境界,。
消極地說,在人們痛苦的時候,,它能“將人生痛苦的流水過濾得清澈無倫,,流出的是一泓凈水。沒有火氣,,沒有濁氣,,只有澄碧如洗,潺潺而流,,清涼之至,,這便是文人畫?!?姜澄清語)一時的沒看懂也不要緊,,當它放在博物館里供后人欣賞時,也是為人民服務(wù),。過去并沒有多少人能看懂徐渭,、八大山人,但是現(xiàn)在他們被公認為大家,,在我看來,,他們的作品也能為人民服務(wù)。不要把為人民服務(wù)理解得十分狹隘,,真正為人民的東西在歷史上肯定是站住腳的,。當然,這并不是說看不懂的畫才是好畫,。
八大山人 花鳥
詩性,是中國畫的重要標準,,這也是中國畫的第二個特點,。在論述詩性之前,還是有必要重申一下文人性這一特點,??v觀中國畫史,歷代大師無一不是文化人,,包括王冕這樣放牛的孩子,,也努力先把自己變成文人再成為大家。齊白石出身貧苦,,當過木匠,,自學繪畫。27歲拜師先從胡沁園,后拜王闿運,,學詩,、學書、學篆刻,;進京后,,與比他小14歲的陳師曾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這一切才成就了后來作為文人畫大師的齊白石,。齊白石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刻了一枚章:“一息尚存要讀書”。黃賓虹,、徐悲鴻,、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壽……,,哪一個不是文人呢?
王冕 南枝春早圖
唐宋之后中國畫以文野判高低,書卷氣被視為基本要求,。不是文人大約畫不好中國畫,,因為沒法通達筆墨的精神內(nèi)蘊。沒有文化而成為中國畫家,,是20世紀才有的事,。為什么呢?審美標準發(fā)生了變化,。宋以來,,詩畫一律的觀點成為主流。蘇東坡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不直白,,以比興手法抒心志創(chuàng)設(shè)境界,,這需要豐厚的文化積淀。像清代以來王鵬運,、朱孝藏,、陳寅恪諸人的詩,沒有知識積累怎么能讀得懂呢,?
黃賓虹 焦墨山水圖
詩與畫的密切關(guān)系,,歷代畫論皆有論述。元代以來的大畫家?guī)缀醵寄茉?,有些甚至是?yōu)秀的詩人,,如倪云林、八大山人、唐寅,、文征明,、徐渭、惲南田,、鄭板橋,、吳昌碩等等。畫貴有詩意,,自宋以來成為風氣,。宋徽宗親任畫院院長時,出題目考試都是詩句,,繪畫即使不題詩,,畫面也必須要有詩的意蘊,要做到“畫中有詩”,。梅蘭竹菊已不是單純的梅蘭竹菊,,君子自比,喻以深意,。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這是詩意的要求,不是為了寫山而寫山,,要把這個山內(nèi)在的感覺描繪出來,。
倪瓚 山水
我們看新安畫派的畫家,個個能做到這一點,。同樣是畫黃山,,每個人畫的都不一樣,漸江,、梅清,、查士標、戴本孝描繪黃山,,各有不同但各具詩意,。今天的畫家很難做到,,只能在形體準確上見功夫,。為什么呢?古代的畫家,,是帶著詩人的眼光去看黃山,。“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在《寶繪堂記》中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寓意于物”是超越物質(zhì)占有的審美胸懷,否則就是病了,。脫離了“形”的桎梏,,用意象的手法去尋找詩的境界,是人的精神的解放,。
唐寅 仕女
中國畫擅長表現(xiàn)風中的竹子,、水中的游魚、高空的大雁,。西方則喜歡畫盤子里的蔬果,、墻上滴血的獵物。西洋畫畫靜物,,中國畫畫活物,,畫有生命的東西,有生命的東西便有了生氣和詩的韻味,。黃峪稱李公麟“淡墨寫出無聲詩”,。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近代以來,,畫與詩逐漸疏離,這不僅是技術(shù)的缺失,,實則是意趣的改變,。八大山人是詩人,他的情感不僅在有筆墨處顯露,,在那“空”處,、“白”處,都寄托著思緒,。不懂詩,,何以解此意趣?
李公麟(款) 七賢人圖
中國畫第三個特點,也是最獨特的一點即筆墨性,,這也是與西方繪畫迥異的,。西洋畫畫色彩、畫造型,、畫明暗,、畫解剖,、畫結(jié)構(gòu)、畫透視,。中國畫不畫這些東西,。20世紀的中國畫向西洋畫靠攏,用我們的毛筆畫結(jié)構(gòu),、畫比例,、畫透視,什么都畫,。西洋人認為你并沒有超過油畫,,從這些元素看確實沒超過油畫。所有“重大題材”用油畫都能畫出來,。當然,,我們用中國畫畫重大題材,做了一個我們祖先極少做的事情,,這也是20世紀畫家的驕傲,。但是,中國畫最擅長的不是描摹和再現(xiàn)生活,,而是頗為抽象的寫意,,或者說重意象或心象,對具體描繪卻沒有太大興趣,。
中國畫的筆墨性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書寫性,,即它是“寫”出來的。西洋畫也畫線條,,也可以畫得很準確,、很流暢,但這不是中國畫的“線”,,中國畫中的線有起伏頓挫,、暢緩疾徐,完全是情緒記錄,,它跟書法是一個道理,,是書寫出來的,它從書法中來,,所以趙孟頫說書畫同源,。中國古代的畫家基本上都是書法家,尤其是大畫家,。宋以后的大家,,無一不是書家,如米芾,、蘇軾,、趙孟頫、倪云林,、董其昌,、沈周、文征明,、徐渭,、陳淳、唐寅,、王鐸,、吳昌碩等都是大書法家。但是,,20世紀的畫家卻開始疏離書法,,拿毛筆當西方人的硬筆或油畫筆一樣的使用,全無書趣,,這比畫疏離了詩更可怕,。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距離越來越近,表現(xiàn)力卻差了許多,。離開書寫趣味和寫意精神的中國畫實際上被抽了筋骨,。
董其昌 山水
中國的書法是有生命的,筆法講求骨法,。什么叫骨法呢,?南齊謝赫說“骨法用筆,”唐代張彥遠解釋為“生死剛正謂之骨”,,這其中有人格要求,。明代的文徵明說:“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惫P,往往表現(xiàn)為具有高度生命力的線條,,其文化內(nèi)涵則遠非西洋畫的線條可比擬,。
文徵明 秋江餞別圖
渾厚華滋、蒼潤并濟,,可視為筆墨的最高境界,。蒼,往往能表現(xiàn)出人的骨氣和品格,,潤則反映出一個畫家的感情和生趣,。中國畫用筆有忌諱,筆落到紙上,,忌尖,、忌滑,、忌流、忌浮,。做人能尖,、滑、流,、浮嗎,?當然不能。反過來,,忌板,、忌結(jié)、忌刻,,板,、結(jié)、刻當然也不好,,我們憑朦朧的感覺看畫,,這些判斷應(yīng)該是不困難的。人輕浮,,用筆也會輕?。蝗藦埧?,用筆也必張揚虛浮,,所謂畫如其人。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論”成為中國書畫品評和創(chuàng)作的最高準則,?!傲ā钡谝粭l是氣韻生動,第二條便是骨法用筆,。用筆要講骨法,,要有力度,它應(yīng)該是沉穩(wěn)的,、厚實的,,要有金石趣味。黃賓虹對金石趣味有大量論述,。好的線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黃氏總結(jié)為平,、圓、流,、重,、變,,這是對用筆的要求。李可染先生說,,在中國歷史上用筆好的畫家,,并不是很多的。他還說,,三百年來,若論筆墨,,貢獻最大的是黃賓虹,,再過三百年,他的地位會更高,。今天再來看這句話,,我們嘆服黃賓虹的同時,也深深景仰著可染先生,,這是大師獨具的法眼,。
吳鎮(zhèn) 墨竹圖
大藝術(shù)家往往是超前的,一個深受社會追捧的藝術(shù)家在歷史長河里很可能什么都不是,。如元四家之一的吳鎮(zhèn),,生前的名聲遠不及二流畫家盛懋。盛懋門庭若市,,吳鎮(zhèn)門前冷清,,30年后,吳鎮(zhèn)的畫大受歡迎,,聲譽遠遠超過了盛懋,。八大山人、徐渭,、“揚州八怪”中的幾位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命運,。黃賓虹說自己的畫50年后方有定評。今天,,時代充分肯定了他,。林散之在世時,許多人對他并不熟悉,,現(xiàn)在他的影響越來越大,,被譽為“草圣”。藝術(shù)到了最高境界是寂寞的,,曲高和寡是規(guī)律,。絕好的東西初始能欣賞的人不是很多,需要慢慢來,。真正雅俗共賞是很難的,,齊白石做到了,,黃賓虹卻沒做到;任伯年做到了,,吳昌碩也沒做到,。直到今天,徐渭和八大山人的畫也很難雅俗共賞,,但徐渭的《四聲猿》卻被認知和肯定,。他畫的墨葡萄能看懂的不是很多,他的書法《青天歌》能接納的人也很少,,但恰恰這些東西往往是中國書畫史上的閃光點,。
任伯年 麻姑獻壽
筆墨性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程式性。程式性在20世紀遭到了最大的詬病,。程式性是什么呢,?打個比方,京劇角色分生旦凈末丑,,京劇表演手段有唱念做打;伴奏有三大件:京胡,、月琴、鼓板,??刹豢梢圆贿@樣?可以,。鋼琴伴奏《紅燈記》,,就不用三大件了,也很好聽,。但難以久遠地流傳,,是只能轟動一時,今天再也聽不到鋼琴伴奏京劇了,?!端睦商侥浮贰妒坝耔C》用鋼琴伴奏試試?肯定不行,,因為違背了京劇的程式性規(guī)律,。成熟的藝術(shù)樣式往往都具有程式性。中國畫也有程式性,,畫水,、畫石、畫樹皆有規(guī)律,,山水,、花鳥、人物亦有用筆規(guī)律。寫字從永字八法入手,,從顏體進入,,或者先臨《蘭亭序》均有學習的程式。王羲之的老師衛(wèi)夫人講皮肉骨筋脈,,實際上就是她的教學程式,,這樣學字才能理解至深。
金農(nóng) 菖蒲圖
20世紀談創(chuàng)新多,,談繼承少,。創(chuàng)新是時代潮流,不創(chuàng)新社會怎么發(fā)展呢,?科學必須創(chuàng)新,。五四的精神就是科學與民主,沒有五四的精神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但是,,批判中國文化糟粕的時候,,要十分冷靜地分析,,籠而統(tǒng)之地貶損中國畫必然帶來負面的結(jié)果。中國文化傳統(tǒng)出現(xiàn)了斷裂,,批評舊的思想時徹底否定傳統(tǒng)倫理觀,,我們必然為此付出深深的代價。不講信義,,乃至欺騙盛行,,是傳統(tǒng)道德缺失造成的。對中國畫的批評也是如此,。
吳昌碩 梅石圖
20世紀以來,,以“新”作為價值判斷,認為凡新的就是好的,,這很危險,。“新”只是時間概念,,“美”才是永恒的東西,,才是藝術(shù)的本質(zhì)。唯“新”是舉會降低藝術(shù)質(zhì)量,,而“刻意求新”便是問題了,。中國畫講究自然而然,不能刻意,。一“刻”就失去自由和清新,,一“刻”就遠離了“平淡天真”,所以,在我看來,,中國畫領(lǐng)域的“刻”意求新是個問題,。人們大多知道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和強烈的個性訴求,卻不知道他晚年的主張:“畫家不能高古,,病在舉筆只求花樣”,,在這里,他指出了“花樣”的危害,。筆墨作為技法有自身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我們可以稱為“程式”。亞明先生說“有規(guī)律無定法”,,是對程式規(guī)律的尊重,,綜合各家所長成為大家,也即尊重傳承規(guī)律,,而又能出己意者,,往往有大成。
石濤 長江秋色
程式性不是僵死的,,也是代代積累,,成為寶貴經(jīng)驗。中國畫絕不反對創(chuàng)新,,但這個“創(chuàng)新”一定是尊重筆墨規(guī)律的創(chuàng)新,,不能丟掉寫意精神,不能丟掉書寫性,,不能丟掉程式性中的許多寶貴元素,。情趣理趣要并重,自由意志必須與程式規(guī)律結(jié)合,。中國古代每一個大師都有新意,,但肯定又都遵循著筆墨規(guī)律,在尊重筆墨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抒寫出個人的獨特感受,,就是中國畫的“新”。惟妙惟肖,,在中國畫論看來境界并不高,,而傳神是中國畫的要求。形是手段,,神是目的,。有時為了這個神,要在形上作剪裁取舍的功夫,,甚至要有意避開那個“象”,。齊白石說:“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秉S賓虹強調(diào)前人觀點:不似之似。如果畫人物,,神韻為上,;如果畫花鳥,精神為重,;如果畫山川,,必須要畫出山川的境界來,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旨趣,。做到這些,,是不容易的。
沈周 漁翁樂景
20世紀的山水畫,,將拖拉機,、水庫、高壓線都加入到畫里邊去了,,這是機械的再現(xiàn)生活,,并不是山川本質(zhì);是對生活表面的理解,,而不是對大自然精神的贊頌,。確實表現(xiàn)了人的主觀意志,,但卻遠離了中國山水畫澄明空靈,、靜寂深沉的本旨。古人為什么畫山川講究“逸”字,?這是因為社會浮躁,,畫家渴望逃離這種浮躁,而尋找一種清涼和安靜,。我們看宋人山水畫,,寂靜而不喧囂,需要平心靜氣地觀賞,,只有這樣才能體味到它的永恒,。在繁雜、忙碌,,甚至是充滿矛盾沖突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祖先不希望藝術(shù)再去“火上澆油”地吶喊,而渴望著安靜恬淡,。
齊白石 山水
董其昌是明代正二品官階的禮部尚書,、太傅,,處于政治漩渦中,很多事情頗為憂心,,但是他的畫卻非常安詳沉寂,,悄無聲息地一派淡然。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內(nèi)心的渴望,,渴望清涼。中國古代山水畫就是這個作用,,你說它是進步,,還是落后?我們把今天所見到的水庫,、高壓線,、拖拉機、小汽車等通通畫到山水畫里去,,在我看來,,至少是不環(huán)保。山水畫的功用是什么,?這是關(guān)系到中國畫觀念的重要問題,。清代畫家王昱在《東莊論畫》這樣論述:“學畫所以養(yǎng)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昔人謂山水畫家多壽,,蓋煙云供養(yǎng),眼前無非生機,,古來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把畫畫當作是一種娛悅心靈的方式,。稍后于王昱的董棨在《養(yǎng)素居畫學鉤深》里說“我家貧而境苦,,唯以腕底風情,隱然自得,。內(nèi)可以樂志,,外可以養(yǎng)身,非外境之所可奪也”,。
傅抱石 山水
養(yǎng)生,,是筆墨文化的一大屬性。古代畫論許多處論述與山川同呼吸共和諧者可享高壽,,所以中國古代的大家不乏高壽之人,,如黃公望活到89歲,,文徵明活到91歲,忙忙碌碌的董其昌都活到82歲,,八大山人活到80歲,,80歲以上的山水大家比比皆是。而短命的畫家作品上往往留下了問題,。中國畫是大器晚成的藝術(shù),,如真是天才的中國畫家,年齡越大,,畫得越好,。而這一規(guī)律并不印證西洋畫,兩者不同,。而真正做到“暢神”,,必然修性養(yǎng)身。像文革期間的不少畫,,劍拔弩張,,橫眉冷對,十分的外向張揚,。求張力,,求視覺沖擊力,我稱之為“外來藝術(shù)精神”,。
潘天壽 八哥頑石
在我看來,,中國畫是“衣食足”以后的精神追求,摒棄功利之心才有好的筆墨,,它屬于精神范疇,。除非有極高境界,可以在清貧饑饉的條件下作畫,,歷史上一些高僧做到了這一點,。齊白石也做到了這一點,。中國畫能用來養(yǎng)氣,、養(yǎng)神,養(yǎng)生頤年,,并能提升境界,,中國畫對社會精神質(zhì)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編輯:映雪)
